高考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时间,被称之为“后高考期”。一些高三毕业生从经历紧张而激烈的“国考”到突然的放松,难免会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分析和建议,或许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刚刚经历了激烈高考的学子们而言,总算可以放松了,但等待录取通知的滋味并不太好受。高考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时间,被称之为“后高考期”。这一时期,一些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笔者结合接触的一些案例,对高三毕业生易出现的负性心理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调适身心提出具体建议。
案例1极端放纵引来法律问题
高考一结束,浙江省杭州肖某、尹某等4名高中毕业生,想找个刺激一点的方式彻底放松绷紧的弦。他们备了3把水果刀,仿照电影中的情节在公园、防洪堤等处对同龄学生进行3次抢劫。在第三次抢劫时,他们被周围群众当场抓获并扭送至公安机关。此举动已构成抢劫罪。法院考虑到4人均系在校学生,平时表现良好,且未成年,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他们判处缓刑。
点评:高考结束后,想毫无节制地玩个痛快,追求这种所谓的“刺激”,不想却在个人档案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污点!不少考生在高考结束后,想着“苦日子熬到头了”便肆意玩耍。再加上此时期,父母和老师大多不加管束,如果平时有些不良习惯或嗜好(如赌博、抽烟、酗酒等),此时会一触即发。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触犯法律。
建议:要学会掌握正确的放松技巧,如听音乐、锻炼身体等,都能使考试后的紧张焦虑心情得以放松。
案例2患得患失,导致焦虑抑郁
张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这次高考因太紧张有点失误,丢了一些小分。考后,他老是责怪自己,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患得患失心理,每天度日如年,吃不好、睡不好,只盼着发榜这一天快点到来。
点评: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中。他们往往期望值较高,在等待录取结果的日子里,由于不确定性而变得十分焦虑。严重者还会出现失眠或抑郁等,有的还伴随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或性格突然变得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抑郁情绪严重的,还有可能出现轻生念头,甚至采取轻生行为。
建议:首先要多角度看待自己,正确评价、接纳自己。要知道,高考作为拼搏方式之一,有一定偶然性,千万不能凭一次成败定终生英雄。其次,学会转移注意、摆脱消极情绪。如在等待成绩之际,选择与亲朋好友一起郊游;在得知分数不理想后,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出去干点临时工等,使考试失败的阴影逐渐淡化,防止挫败感和焦虑感的产生。适当的宣泄也是必要的。如果想哭,就放声大哭一场,也可以找平时的“铁杆朋友”倾诉内心的想法或心中不快。另外,要注意及时排除不良刺激干扰。考得不理想时,老师的过度关心、他人的嘲笑都有可能成为引起心理困扰的刺激物。此时,不妨冷静下来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的目标有些不切实际,那就应当重新评价自己,建立一个适当的奋斗目标;如果是害怕家长责罚,不妨向家长讲清道理,或请亲戚朋友协调,都有助于及时排除心理困扰。
案例3考后茫然,提不起生活的兴趣
考生小杨,自觉考得还不错。但紧张的高考结束后,反而心里空荡荡的,整天茫然无措。这种失落心理,使她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心中只有对录取结果的期盼。
建议:考生高考结束后,可以适当保留一段复习期间的生活和作息规律,利用这段时间对中学时代的生活做个总结,对未来的大学生活进行一些“设想”。高考过后,家长最好不要再代替孩子过多地打理他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要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去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学子也应该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家务,这不仅对自己未来生活是一个锻炼,更是孝敬父母的好机会。
最后提醒一点,对媒体来说,不要过于渲染学子们高考后的这种暂时性“混乱”状态,甚至制造出什么“某某症”。社会恰如其分地关注和支持,对于高考考生的心理调适很重要。 (通讯员 施水泉 本报记者 李水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