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父子亲,“教”乃成

2018-12-10 22:45:57浏览:11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对于培养孩子而言,好父亲与好母亲同样重要。在本版9月9日的《子不教父何“过”?》一文中,专家分析了如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
对于培养孩子而言,好父亲与好母亲同样重要。在本版9月9日的《子不教 父何“过”?》一文中,专家分析了如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父亲功能不足或缺失的问题。文章刊出后,一些读者想进一步了解如何才能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提升父亲功能或补偿缺失的功能。为此,本期特邀心理专家就此话题作进一步的剖析,希望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发。——本版编辑


  孩子具备了分化和分享两个重要的心理能力,是父亲功能执行的起点

  父亲对孩子投注的情感和关爱更多来自于认知上的一种确定。而母亲与孩子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天然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婴幼儿阶段被称为是与母亲的“共融期”。在这个意义上讲,母亲的角色是先天具备的,而父亲的角色更多是一种后天习得。

  随着孩子心理的不断发展,父亲的存在就像是一个“第三者”一样,使得孩子和母亲之间开始变得亲密而“有间”。同时,孩子和父亲之间也开始构建另一个亲密有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形态对孩子心理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意味着孩子开始具备了两个重要的心理能力——分化和分享,这也正是父亲功能执行的起点。心理分化是个体完成自我的发展、走向独立的开始;而分享则是个体完成社会化过程所需具备的心理基础。这两项心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成人后的人格结构形态,也会影响其社会人际关系的建构模式。因此,夫妻双方乃至整个大家庭需要达成一个共识:必须让父亲全程参与到对孩子养育——抚养与教育中来,这才使父亲功能的建构与执行成为可能。

  父亲功能的实现需要在保证时间的基础上有效卷入,并随孩子的成长适时调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功能的实现需要有三方面的保证。

  首先,执行好父亲功能的基本要求是时间。父亲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家庭和孩子身上。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负荷普遍加重,成为父亲功能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小家庭逐步替代大家族,这也进一步减少了其他成年男性家庭成员的替代或补偿功能。尤其在一般价值观中的优秀、成功男人,更是事业家庭难两全,他们的孩子更加普遍地“缺爸爸”。而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他们的孩子在乡则为留守儿童,在城则为流动儿童。这些孩子也会不同程度地“缺爸爸”。

  其次,实现父亲功能要保证和孩子共处时的有效卷入。怎么做才是有效卷入呢?简而言之,就是保证父亲人在“父亲角色”也在。所以,父亲尽量不要把工作带回家里来;父亲要开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对孩子进行情感上的全力投注,比如对孩子的言行密切地关注,对孩子的需求及时反馈;父亲还要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最好能定时地和孩子单独从事某一项活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良好的夫妻关系本身也是父亲功能和母亲功能得以良好执行的一个重要前提。父母之间需要保持各自功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彼此维护和强化对方的功能执行。

  第三,父亲功能在孩子发展不同阶段有相应的重点任务。在孩子两岁前,父亲需要协助母亲对孩子进行哺育,以便更早地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依恋关系。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父亲要更多地参与到与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去,在游戏中运用规则来调节孩子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不断的规则演习来使孩子取得对事物的控制感;同时,父亲还要鼓励孩子进行更多探索性的活动,这点对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不无裨益。随着孩子性别角色意识的觉醒,父亲和孩子可以进行一些诸如打篮球、滑冰等具有肢体碰撞和接触性质的体力活动,有助于男孩体验到自身的力量感、控制感和成就感,从而促进孩子对自身的认同。从青春期开始,孩子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立意志和要求,此时,父亲对孩子的行为要有底线地放开管理,更多地进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惩罚或奖励,把重点放在帮助孩子树立行为责任意识,使孩子逐步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自我意识。

  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亲才能真正执行和履行对孩子教育的功能

  提到父亲功能时,会让人联想到常说的“严父慈母”,那么怎样的严父才能够真正起到作用呢?  

  任何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和实施影响的一个必要前提也是两个人之间良好的关系基础,亲子关系亦是如此。如果没有良好的父子关系,父亲功能的实现是无从谈起的。就像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会通过倾听、尊重、理解和共情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样,父亲也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孩子之间建立起稳定、开放、亲密、建设性的关系,这样,父亲才能真正执行和履行对孩子教育的功能。

  值得思考的是,提升和加强父亲功能的命题其实不完全限定于家庭之中。由于我国目前从早教机构、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男女教师比例的严重失衡,由此给孩子尤其男孩在学习、学校适应和心理发展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阻碍和影响。就整个儿童的成长环境而言,父亲功能的构建与执行,不仅是一个家庭、一个父亲的责任,更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层面上共同承担好这项重大责任。


  链  接

  “严父”贾政与“逆子”贾宝玉

  很多时候,“严父”反而出了“逆子”,为什么呢?拿一个大家都极其熟悉的文学人物贾宝玉为例,可以帮我们理解这一问题。在这里,我们不谈论红学,只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对宝玉可谓是管教严厉,动辄对他进行“庭训”、“体罚”。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宝玉虽然慑于父亲的威严,在他面前噤若寒蝉、唯唯诺诺,可离开了父亲的视线,就另一番德性。父亲对他的教诲没有产生丝毫的作用。

  这样的严父为什么没有起到作用呢?这主要是贾政并没有做到前面提到的3个重点。第一,时间没有保证。父亲陪伴、教育孩子不只是时间的长短,重要的是要有规律。而贾政两方面都没做到。第二,没有真正卷入。父亲对孩子的付出与他对孩子的权利密切相关,这一点随着孩子的长大就会越发突出。贾政对宝玉具体的指点和帮助少之又少,这样的父亲功能不仅不会被孩子认同,反而可能会被拒绝与否认。第三,不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父亲功能的实现不是靠说,更不是靠训,而是靠做。贾政极少出现在宝玉的生活、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当然无法示范、引导各种行为规则的建立,更谈不上对他价值取向发展的影响。尽管贾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生活、学习条件,但由于严重缺乏内部的父亲功能建构,宝玉仍然得不到良好的成长。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解决妊娠糖尿病孕妇呕吐

上一篇:

吃奶吃出中耳炎?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