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士的女儿文文是个文静的小姑娘,看起来很乖巧,可最近有些暴力行为。家中水族箱里漂亮的小金鱼总是会被她一条一条捞出来,玩腻之后就捏死。自从发现女儿的异常行为后,两个月来,高女士没少为此事责骂女儿,但骂完之后,没过几天女儿又故伎重演了。高女士不明白,看似柔弱的女儿为什么要对金鱼这么残忍。想到网上那些虐猫、虐狗的案例,她担心孩子长大后变成众人声讨的“虐待狂”。
高女士带着女儿到了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就诊。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刘亦芳在与家长沟通后得知,孩子的父亲脾气很暴躁,对女儿的态度也很急躁,比如女儿吃饭慢一点他也会大发雷霆,文文很怕他。而且,高女士和丈夫经常吵架。刘亦芳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实际上是儿童心理障碍的行为化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因为儿童的行为语言、认知能力较差,表达情绪的方式较为简单,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像文文这种情况,应该是长期以来父亲粗暴的性格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给她带来了很多的压力所致。
有研究显示,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就很可能重新激发他的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行为。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侵犯者还击时,往往会找一个替罪羊发泄——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行为转移”。比如父亲对孩子态度粗暴,孩子愤怒却不敢攻击父亲,因为父亲对自己来说实在太强大了,于是只能将情绪发泄到力量较弱的对象身上,比如那些柔弱的小动物、玩具,甚至爷爷奶奶身上。
那么怎样纠正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习惯呢?刘亦芳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爱去抚平孩子的伤口,不仅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温暖。她同时提醒,家长教育孩子时要耐心,不要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以致伤及孩子的自尊心。要使孩子改掉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就要教育孩子,小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孩子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同情心,同时配合奖惩手段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