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根
近有报道称:杭州市药品与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今年第一季度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847份,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8%,其中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230份,占27.2%。在该中心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 抗微生物药、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位居前两位。笔者从这一报道中悟出了两个含义:一是一个合格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有时也会对人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中成药也不例外;二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例数明显增多,得益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不断完善。
一位专业人士告诉笔者,药品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固有的属性,不同于用药错误及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例数多并不说明药品质量不好,随着公众对用药安全关注度的提高,发现和报告的病例数就会越来越多。这位专业人士还强调,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将各单位报告的不良反应信息及时搜集、及时分析统计,将信息反馈到药监局及各监测点,能有效指导合理用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这也是收集不良反应报告的意义所在。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病例的增加,公众没必要恐慌。报告病例数目增加,说明医患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警惕性日益提高,我们的监测网络越来越健全。杭州市一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病例数据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230份,占了27.2%。相关的药学和医学专家应该仔细分析这部分病例,该提醒临床医生和患者注意的就要及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