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懒惰的背后……

2018-12-10 22:49:09浏览:20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坤是某重点中学高一的一位男生。分班考试前,母亲带着他来到了我的咨询室。   母亲说,坤学习上一直不怎么努力,初中的几年基
坤是某重点中学高一的一位男生。分班考试前,母亲带着他来到了我的咨询室。

  母亲说,坤学习上一直不怎么努力,初中的几年基本是玩过来的,每天吃完晚饭后,不是看电视就是躺在床上听音乐,磨蹭到9点多才开始学习,还没学习一会儿就喊困,经常是作业没写完就睡觉了。到了中考前的两个月,坤可能是感觉到上重点高中有点悬,才开始“玩儿命”地学习。但在接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前几天,坤显得焦虑不安,整天像热锅上的蚂蚁,不断地问父母“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我能被录取吗?”庆幸的是,后来坤以高于录取分数线1分的成绩进入了现在的这所重点中学。

  “两个月的努力能考出这样的成绩,不简单呀。”听坤的母亲这么说,我感叹了一句。“别人也都这么说。”母亲与我交谈期间,坤一直坐在沙发上,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当母亲说到“他也就是仗着脑子好,聪明,否则……”这句话时,坤的脸上流露出了几分满足和得意。

  后来,我在与坤的沟通中也发现,坤对自己的“脑子好、聪明”有很强的优越感,同时也在极力掩藏着内心深处的不安。

  坤告诉我,现在他很想进重点班,对分班考试所表现出来的无所谓态度,其实是装出来的。坤说,他太了解自己的母亲了。“如果她知道自己想考又没考上的话,一定会唠叨个没完,如想些‘笨死了’、‘猪脑子’等很多‘恶毒’的话来刺伤自己。我可不愿意累死累活地不落好,万一没考上那就更不不值了。”

  显然,坤不是不想努力,他主要是担心考不好,自己在妈妈心中的良好感觉(脑子好、聪明)被破坏,于是采用懈怠和懒惰的行为来掩人耳目。

  心理学上将像坤这种通过“有意”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或制造失败机会的行为称“自我妨碍”(或“自我设限”)。譬如,知道快要考试了却像没事一样,不努力准备;知道明天要参加某项赛事竞赛,晚上却迟迟不睡觉等。这样一来,将失败的原因合理地外在化:如果考试失败了,那是我没有用心,而不是我的能力差;如果竞赛成绩不佳,那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没睡好觉。要说明的是,“自我妨碍”并非一种主观故意,也不是当事人真的想破坏自己对于成功的追求,它是受潜意识指引的一种不自觉行为,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这种行为可以帮助当事人避免因失败可能带来的消极情感体验,保证当事人的自我价值不受到损伤。由此不难看出,坤懒惰行为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他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形象保护的动机,是他对自我感觉良好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完美主义倾向和成绩比较差的孩子,多有这种“自我妨碍”。原因是,如果不去尝试,就不会有失败;没有失败,就不会造成自己的无能感和羞耻感。“自我妨碍”是一种心理策略,它不仅可以保护当事人的自尊(使人确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不受到伤害,还有帮助当事人自我增强的功能(没怎么下功夫也能考好,说明我很聪明,有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长期使用这种策略,就会削弱当事人的自信心,加剧其心理焦虑。因为过多地采用自我妨碍策略,不仅会增加行为失败的可能性,降低自我效能感,还会因此陷入恶性循环中。从这个角度上讲,自我妨碍属于一种“自毁式”行为,它会直接导致行为人的不断挫败,甚至自我放弃。因此,发现孩子出现自我妨碍的行为时,父母首先要有正面的信念,要学会用欣赏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如坤的母亲可以跟他说,妈妈觉得目前的懈怠不是你的真实,妈妈知道你内心是上进的,也想考个好成绩。其次,尝试着去了解孩子是否有什么难处,要让孩子感觉到,妈妈是他的朋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支持他。最后,针对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心理的或行为上的),教他一些克服困难的具体方法。同时努力创造机会,帮助孩子获得自我追求的成功,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贬斥。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走出孕育“神童”的误区

上一篇:

专家称牛初乳可作为婴幼儿辅食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