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眼里,鑫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可能是觉得我一个人带着他不容易,所以不管我说什么,或让他做什么,他都听。长这么大了,从来就没有跟我顶过嘴。可是前几天不知道是为什么,他突然发疯似的提着嗓门跟我喊了起来。我说了他两句,他竟然赌气跑到姥姥家不肯回来。”坐在一旁的鑫虽然没说什么,但他那不屑一顾的目光中已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生妈妈气啦?能说说是因为什么吗?”鑫还在憋着气。
“不都是为你好吗?”母亲倒是先开口了,“他怪我不该给他报补课班。现在别的孩子都在补,他如果不去,成绩肯定就会比不上人家。再说,以往每个假期不都在上补课班吗,这次不知道怎么就不愿意了。你说我这钱都交了,不去哪行啊。”
“我没觉得是为我,你还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鑫没好气地顶了一句。
在我进一步的追问下,他说,“我妈妈就知道要我学习,还说只要把成绩搞好就可以,其他的都没用。从小到现在,我除了上学就是参加各种补课班,就连平时周末也不许我跟同学出去玩,要我在家学习。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关在栅栏里的羔羊。因为学习成绩好,总被妈妈和亲戚夸;可是走出栅栏外,我就弱智一个。”
他还特意提到上学期的一件事,说自己被推选当班会主持人,没想到,一站到讲台上,全身就开始发抖,说话语无伦次,把班会给搞烂啦。“真是丢死人啦。一些学习成绩比我差的同学都能把班会主持得有声有色。学习好有什么用,还不是傻子一个吗?”
他还说,同学都说他是书呆子、熊猫。鑫有一肚子的委屈:“高一时我就感到自己跟同学有点格格不入。看到同学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我却想不出说些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接别人的话题,感觉自己就像个局外人,特别尴尬。有时鼓足勇气说上一两句话,却招来大家的哄堂大笑……就算同学不说,我也觉得自己有点呆、有点傻。我很想交朋友,但不知道怎么与别人交往,不知道怎样做别人才喜欢,所以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朋友。”
因为没有参与同伴间的活动,鑫找不到融入群体的感觉;因为很少与同伴交往,鑫在人前不知怎么说话,也没有了朋友;因为没有组织活动的经验,简单的班会主持却搞“烂”了……一直以来,以为听妈妈的话、成绩好就能一切都好的鑫,没想到自己竟在一些很多同学都能做得很好的事件上反复受阻,有被淘汰出局的挫败感。
“坚决不去上补课班。”鑫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妈妈,我要冲出“栅栏”,决不再做圈里“羔羊”;我需要一个好成绩,我更需要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技巧。
“那么,你首先要学会与母亲交往。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能很好地相处的话,别人又怎么能相信这个人能成为他的朋友呢?其次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成绩好的同学都不会与人交往呢?”
“我明白了。您是说,我要学会与妈妈沟通,取得妈妈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与妈妈作对。再就是,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好的成绩,这样妈妈才会放心地让我走出‘栅栏’?”鑫的领悟让在一旁的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