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布启事,首次对外招聘6~8名“模拟病人”。这些“病人”招聘进来后,将参加中医临床医学各专业技能训练及考核(南京晨报3月31日) 。
这本来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的措施,但出人意料的是,招聘启事一见报即引起一些人的反对,有人说“假病人”培养不出真医生。
这些说法其实都是对招聘“模拟病人”的曲解。其实,招聘“模拟病人”并非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首创。国外称“模拟病人”为“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它专指一群经过特殊训练后能准确表现病人实际临床症状的正常人。由于“模拟病人”需要参与到具体教学与考核当中,所以不是人人都能如愿成为“模拟病人”的。比如,这次南京中医药大学在招聘中就设置了许多条件,包括申请者需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年龄18~60周岁、会说普通话、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质疑南京中医药大学招聘“模拟病人”活动者,是误将“模拟病人”参与教学等同于全部临床教学,以至于得出学校此举是为了图省事、减少教学成本的结论。实际上,学校招聘“模拟病人”,不仅没有降低教学成本,反而使得教学成本提高了。因为学校要对“模拟病人”进行严格的“标准化”训练,“模拟病人”要参加中医临床医学各专业技能训练及考核。这样,当学生们在“模拟病人”身上进行望、闻、问、切时,就会对疾病症状及诊断产生全新的感受。显然,招聘“模拟病人”只会提高教学质量,不会使临床教学“缩水”。
南京中医药大学首次将“模拟病人”引入中医教学,既是一种负责任的探索,更是一种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 山东 张铁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