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这几天过得怎么样呢?”我看着一身清爽衣衫的小雨,关切地问道。
“从你这回去后,前几天表现得很好,后两天就不行了,朝她爸爸发脾气,用鞋子投掷她爸爸。她继母一和我说,我也生气了,训小雨不懂事!”没等小雨说话,妈妈抢先回答,显然小雨的表现让她很不满。
“小雨,跟老师说说是怎么回事。”我微笑着,把脸转向小雨。
“我在看电视,爸爸故意跟我闹,挡着我,我让他挪开,他偏不,我就用鞋子投过去。谁叫他平时不理我,在我想和他玩时,他只顾着看他的小说,对我很不耐烦。”小雨一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神情。
我点点头。
这次,小雨的继母没有一起过来,是她亲生妈妈抱着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来的。妈妈忙着照看刚刚会走路的弟弟,显然没听清小雨这番对“发火”的表述。
等妈妈带弟弟去院子里玩后,我让小雨摆俄罗斯套娃,说套娃的故事。小雨说得很开心。我有意让小雨自在地表达她的情感,我很感兴趣地认真听着,不断地鼓励和回应着。接着,我给小雨做了个开放性思维训练。听了我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小雨的信心随之增大,反应越来越灵敏,思维也越来越活跃。
在这之前,我和小雨进行了一番有意思的对话。
“小雨,爸爸故意挡着你看电视时,你猜爸爸想做什么?”
“他和我闹着玩啊,不是干涉我看电视。”
“真聪明,能猜出爸爸怎样想的。”我笑呵呵地说。
小雨抿嘴笑了笑。
“你用鞋子投爸爸时,是生气了还是也想和他闹着玩呢?”
“我没有生气啊,我投他是和他闹着玩啊。”
“爸爸知道你是在和他闹着玩而不是又在发脾气了吗?”
“不知道。他一声不响地就跑回卧室看小说了。”
“怎样让爸爸知道小雨是在开玩笑呢?”
“我不知道啊。爸爸又不理我了。开始几天妈妈(继母)忙着做活,让爸爸和我一起玩,我很高兴啊!我们玩捉迷藏,我藏起来,爸爸找了一下卫生间,没找到我就不找了,但我还是很高兴!”
“在玩游戏时,你是老师,爸爸妈妈是小朋友,他们要是不听你的,你就打他们屁屁啊。”
“嗯,我就是投爸爸屁股了,他就躲回屋子了。”
“你可以笑着跟爸爸说,哼,小心眼啊,一点都不经闹,没看出人家和你闹着玩吗?”我做淘气嗔怪样子给小雨看。
“是,就是这样。”小雨也被逗笑了。
玩笑着化“干戈”为“玉帛”,一家人多些幽默玩笑,比一本正经要轻松愉悦得多。对孩子的言行,不同的解读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孩子的“情绪问题”,有时是孩子式的特有幽默。可孩子本想让家里多些笑声的初衷,常常被严肃的家长误解为孩子又在“发脾气”,把问题放大了。
我把新的解读告知小雨妈妈,她感慨地说,差点曲解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