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耐药形势严峻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然而,在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长期治疗的过程中,耐药却成了患者实现治疗总体目标路上的绊脚石。据保守估算,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0万名的乙肝患者产生了耐药性,耐药已成为乙肝治疗的最大障碍。
耐药的成因
乙肝病毒是以病毒DNA为基础不断进行复制、繁衍的。由于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缺乏矫正功能,因此乙肝病毒的变异率比其他DNA病毒要高10倍左右。在乙肝抗病毒的治疗过程中,一旦病毒结构发生改变,产生变异,就有可能发生耐药,使原本对病毒有效的药物失去疗效或者疗效大大降低,造成病毒反弹、血清ALT升高、疾病进展、e抗原血清转换率下降。同时,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也将大大增加。更有甚者,耐药将增大肝移植患者肝炎复发的风险,使肝硬化患者失代偿和死亡率增加。同时,耐药病毒株的传播会使受感染人群在感染初期即感染耐药病毒,进而加大了日后的治疗难度。
《共识》的预防策略
目前医生和患者对耐药的危害认识还很不足,往往是等耐药发生之后才进行“补救”。其实,预防耐药胜于治疗耐药,是保护患者远离耐药困扰最主要也是最理想的策略。为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帮助临床医师和患者解决耐药相关问题,全国感染病学及肝病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以循证医学原则为指导,以综合分析最新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为基础,联合撰写了国内首部《乙肝病毒耐药专家共识》。
《共识》首先指出,乙肝患者应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其次,要重视初治及选择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患者在初始治疗的时候,就应尽量选用抗病毒作用强、耐药变异低的药物,将病毒尽快地抑制在最低水平,不给病毒卷土重来的机会。
根据2008年3月24日亚太地区肝病年会上公布的数据,恩替卡韦是目前耐药发生率最低、持久抑制病毒能力最强的核苷类药物。目前批准用于慢性乙肝治疗的核苷类药物,在用于初治患者方面,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的5年耐药发生率分别为80%和29%;替比夫定用于e抗原阳性患者和e抗原阴性患者的两年耐药发生率分别为21.6%和8.6%;而恩替卡韦用于核苷初治患者的5年耐药发生率仅为1.2%,因此是目前耐药发生率最低的核苷类药物。
《共识》特别强调乙肝患者应尽量避免序贯治疗,即先用疗效较差、耐药较高的药物,等耐药发生以后再换用疗效较好、耐药较低的药物的方法,以避免发生多药耐药。
《共识》还提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与耐药的发生也有很大关系。病人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守医嘱按时、足量服药。一些患者在服药时见好就收、吃吃停停,致使病毒不能被彻底抑制,并容易发生耐药变异。
可见,与其等耐药发生后进行“补救”治疗,不如积极预防耐药,首选强效持久抑制病毒、极低耐药发生率的药物,以确保患者能得到长期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为患者升学、就业、婚育扫除障碍,最终回归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