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骨折后别忽视功能锻炼

2018-12-05 22:44:16浏览:93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四肢骨折病人在做了内、外固定后,由于一些人缺乏科学的功能锻炼知识,害怕影响骨折部位的牢固性和骨折愈合而不敢实施功能锻

  四肢骨折病人在做了内、外固定后,由于一些人缺乏科学的功能锻炼知识,害怕影响骨折部位的牢固性和骨折愈合而不敢实施功能锻炼,这会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出现。另一些人因为鲁莽、过度地活动而影响骨折愈合。因此,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对预防骨折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功能锻炼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骨折早期,伤后1~2周

  此期患肢肿胀、疼痛明显,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所以,此阶段功能锻炼主要是在骨折邻近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使肌肉收缩和舒张以锻炼患肢肌肉,防止废用性萎缩。例如前臂骨折时做握拳和充分伸直、屈曲手指,肩部和上臂肌肉做收缩活动,而腕、肘关节不活动。股骨及小腿骨折后的锻炼方法是绷紧、收缩和放松股四头肌(大腿肌肉);同时进行踝关节背屈及足趾屈伸活动,每日各100次左右。要注意,骨折邻近上、下关节不能活动。禁忌做患肢强力牵伸,以防引起局部再次出血和骨折移位。此期功能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肿胀消失。

  ●第二阶段:骨折中期,伤后3~8周

  此时患肢肿胀已基本消退,疼痛明显减轻,骨折端已经有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断端趋于稳定。此期的锻炼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还应该在健肢帮助下,逐渐活动骨折的上、下关节,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伤后6~8周,骨折部有足够的骨痂时,可以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肌肉锻炼也应加强。如进行下肢直腿抬高、膝关节屈伸,肩关节旋转,上肢关节屈伸等活动,以避免关节僵硬。此时,可扶拐下地练习行走(患肢负重要小),但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渐长,强度由弱渐强。不利于骨折稳定的剧烈活动须限制,例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肩关节外展活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肘活动,前臂双骨折的旋转活动等都不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应加以控制。

  ●第三阶段:骨折后期,伤后9~13周

  此时外固定已解除,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锻炼,关节活动范围已逐渐接近正常。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活动迅速恢复至正常范围,肢体肌力接近正常。所以,应进行全面的肌肉和关节活动,加大活动量和活动范围,直到患肢得到最后的功能恢复。

  

  提示:

  ★在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施行手法牵拉和对骨折部位的被动粗暴按摩。

  ★正常的功能锻炼不应引起患肢的剧痛。锻炼可产生轻微疼痛,一般是可以忍受的,停止锻炼后,疼痛应很快消失。如果锻炼后患肢疼痛剧烈甚至出现肿胀明显,表示运动量过大或是出现异常,应该及时到医院处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高压氧有助治疗地震创伤

上一篇:

能自行修复的住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