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市教科院普教所获悉,由同济大学体育部的刘红和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部的孔庆涛共同完成的调研报告显示,研究者对上海杨浦区某校545名小学生进行了身体形态、运动能力的实验研究和生活习惯的调查,部分指标与日本小学生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小学生的身高、体重、肥胖率均远高于日本小学生。耐力素质低于日本小学生。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严重不足,晚饭前零食摄取过量是导致上海市小学生肥胖的主要原因。
在对小学生“喜不喜欢运动”这一调查显示,回答喜欢的同学占90%以上。但是,几乎大多数的同学回答“没有运动时间”。 “课间的时间是怎么度过”一题显示,与低年级同学到运动场上活动相比,高年级同学则更多选择在走廊里聊天或在教室看书聊天。由于大城市空间的过分拥挤,小学的运动场地普遍偏小,楼层较高,不方便小学生下楼活动,这也是体力下降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对于耐力项目比较明显。总而言之,小学生运动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运动”。
对四五年级小学生关于课后玩耍的调查显示,放学后在户外玩耍的小学生只占三分之一,且玩耍项目多是强度较轻的踢毽子,其他还有跳绳、骑自行车。踢球、玩球等这些对投掷和耐力有所提高的项目,在问卷中没有看到。而日本小学生在户外玩耍最多的项目则是球类游戏,球类游戏可以增加孩子们的跑动,对协调能力、力量、心肺功能都有很大帮助。上海小学生在体力测试中最差的是投掷和耐力项目,在平时玩耍中不接触此类项目,因而动作不够熟练,所以该项目的力量和技术水平较差。还有活动场地较小,空间不足,也是导致耐力项目水平低下的原因。
户外运动不足会对身体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运动时间、强度减少,小学生的身体机能也随之下降,还使小学生的肥胖率增加。
在生活习惯方面,上海小学生就寝和睡眠时间保障比较好,家长非常重视早餐摄取,八成以上小学生都有吃早餐的习惯,起床时间各学年学生基本都在早上7点左右,而就寝时间随学年升高逐渐向后推移。
但是,大多数小学生在放学路上和晚饭前都有吃零食的习惯,这可能是导致肥胖率较高的主要原因。零食的摄取和运动比起来,饮食习惯才是对形态和体组成造成影响的最重要因素。本研究的对象儿童零食摄取主要是一些膨化食品、巧克力、冰激凌等高热量食品。可是此时吃零食离晚饭较近,又缺乏运动,就造成了热量过剩。建议家长多以水果、坚果为宜,既能充饥补充能量,又可以控制能量过度摄入。(记者 钱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