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有父母陪伴 童心才安然

2018-12-11 09:42:04浏览:6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春节过后,家长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忙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陪伴的欢愉未免太短暂。对于该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也意味着要开始
春节过后,家长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忙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陪伴的欢愉未免太短暂。对于该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也意味着要开始忍受分离之苦,经受不一样的历练。在心理专家看来,孩子对母亲有着天然的依恋,而分离造成的创伤,或多或少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一些影响。如何才能减少孩子的这种创伤,怎样才能让孩子心理安然地健康长大,是家长们不得不学习的一门功课。——本版编辑

  怕上幼儿园的蓉蓉

  3岁的蓉蓉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全家人对此充满期待。开学第一天,妈妈给蓉蓉背上小书包,送她来到幼儿园门口。此刻,幼儿园门口集聚了很多的家长和小朋友,有些小朋友紧紧抱住父母的脖子,声嘶力竭地哭喊着:“我不去,我不要上幼儿园!”蓉蓉妈低头看看蓉蓉,她的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反而转向妈妈说:“蓉蓉上学去呐!妈妈晚上早点接我。”妈妈点点头,说:“一定。”就这样,入园第一天,蓉蓉自己走进了幼儿园的大门。

  一切似乎太顺利了,但接下来,蓉蓉爸的一个小失误断送了这份顺利。第一天上幼儿园,放学的时间是下午3点,然而蓉蓉爸却记成了4点。当放学的钟声响起,周围的小朋友纷纷被父母接走时,蓉蓉开始变得恐慌了,她不安地跑到老师面前问:“老师,能不能给我家里打个电话,让外公来接我?”平日里,蓉蓉是跟着外公外婆生活的,父母由于工作的原因常常不能和她在一起。老师说:“不着急,等一会儿他们就来接你了。”蓉蓉只好继续不安地等待。陪伴她的老师因上厕所离开了教室。蓉蓉环顾四周,教室里太安静了,只有时针“滴答”“滴答”的声音,好像在说:“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外公、外婆也不要你了……”越来越害怕的蓉蓉努力往教室外跑,撞上了刚好进教室的老师。“哇”,蓉蓉再也抑制不住的恐惧一下爆发出来了。当再次央求老师给家里打电话被拒后,蓉蓉的“小霸王”劲儿上来了:“你不打我就杀掉你!”老师听了有点不高兴,并把这话告诉了4点钟才来的蓉蓉爸。爸爸非常生气,当着老师的面就训斥蓉蓉。

  从那天开始,蓉蓉对上幼儿园表现得越来越退缩了。每天早上赖在床上不穿衣服,不起床,外公外婆好说歹说都不行,只好打电话叫来蓉蓉爸。蓉蓉最怕爸爸,因为爸爸常常会用拳头解决问题,这让3岁的蓉蓉有些吃不消。上幼儿园的事情,已经演化成了一场闹剧,大人们身心疲惫,蓉蓉也过得不那么愉快。当其他小朋友逐渐适应新环境的时候,蓉蓉却越来越惧怕上幼儿园了。

  孩子和妈妈需要建立稳定而安全的依恋关系

  有的孩子上幼儿园哭闹得很厉害,妈妈老觉得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后赶快跑、躲开之后就没事了,可孩子会觉得:“呦,她怎么就没了?”虽然妈妈躲开了,看不到孩子哭闹的场景,心里不用那么纠结了,但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不小的。

  可能有的孩子无论你怎么哄,他都不听,就是不愿意去上幼儿园,每次送每次哭,这可能是之前没能与母亲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并由此形成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里所说的依恋关系主要指向0~2岁的婴幼儿。所以,孩子出生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总认为0~2岁的孩子不懂事,我们负责好他的吃穿,别生病就可以了。殊不知,这只是满足了孩子的生理需要,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在0~2岁时有着强烈的和妈妈在一起的需要,因此,妈妈不要和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太多的分离。在一些国家,妈妈在孩子3岁之前是不外出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家带孩子。这一点很科学,因为这样有利于孩子和妈妈建立稳定而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内心感到安全,这对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方式有重要的影响。

  孩子住院父母可以陪住——挪威这一儿童住院制度的建立,心理学家功不可没。最开始,孩子住院时不得不离开母亲。妈妈把孩子送到医院里,妈妈离开了,在离开的瞬间,孩子的眼神中有绝望、恐惧。孩子要经历痛苦,还要经历陌生的护士和大夫,所以,他们不会像大人那样感谢大夫。挪威的心理学家发现了这样的悲伤情景,建议所有住院的孩子要有母亲陪伴。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挪威儿童住院制度由此改变。

  早年的分离创伤容易导致人际关系问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回忆,儿时遇到父母不在家,把自己放在家里,那种感觉很孤独,非常可怕,“似乎整个世界都不要我了”。大人觉得一会儿就回来,但是大人所说的“一会儿”给孩子的感觉却是永久性的,那个年龄段的理解就是“你不要我了,把我抛弃了!”

  有的孩子突然被送到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了。从父母身边离开后,孩子会觉得爸妈“没有了,不见了”,他在那个时候会形成一种被抛弃感,这对孩子来说是生与死的恐惧,非常可怕!

  这样一来,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很难信任别人,甚至无法信任这个世界。他总是在怀疑的状态下,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总是留有戒心,不愿意向别人流露内心真实的感受。虽然他很想和别人交朋友,但无论如何也融入不到别人的圈子里,对别人说的话敏感,不相信别人是喜欢自己的。这是因为早年分离创伤给他留下了“是自己不好,所以妈妈才离开”的印象,长此以往,与人交往就成了他的负担。缺少朋友,性格变得孤僻、悲观,紧张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到他将来的婚恋关系,因为没有早年的经验帮助他与恋人建立亲密而稳定的关系。

  有些朋友就谈到,他两三岁的时候,妈妈在厨房做饭,他自己一个人玩儿都没有关系,因为他觉得妈妈在,所以会安心地去玩儿,心里暖洋洋的。这就是心理的力量。

  如果不得不离开,怎样做更好?

  分离对于年纪尚幼的孩子来说是恐惧的、不能忍受的,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把他送给老人带。如果不得不送走的话,仍然要尽量给孩子稳定的感觉,让孩子觉得“妈妈还在,只是暂时的离开”。比如,可以给孩子带上他在家用的奶瓶、毛毛熊,或者是妈妈的衣服(上面有妈妈的味道),这样会减少孩子对于妈妈不在的恐惧。父母要定期地去看孩子,最好是在每周或每月的同一个时间出现,走的时候跟孩子说好下次再来的时间,这样对孩子就会好多了,分离焦虑就会减少。孩子被接回家后,父母还需要重新弥合亲子关系,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就像我们不建议把孩子送到姥姥、奶奶家一样,对于2~3岁的孩子,我们不建议全托。最好是每天能接回家,而且固定在一个幼儿园,不轻易转园。因为一个稳定的好幼儿园是一个客体,孩子作为主体,他与父母分离后,需要有一个新的客体替代,如果新的客体是稳定的、好的,那么他会慢慢地习惯在幼儿园里的美好感觉。

  有些孩子好说歹说就是不肯上幼儿园,那么就要考虑推迟送幼儿园的时间,如果父母以粗暴的方式、强硬的态度硬把孩子送去幼儿园,无疑是对孩子的又一次伤害。妈妈要多些时间陪伴孩子,并且以温和的态度多和孩子交流。对于害怕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妈妈应事先告诉孩子:“妈妈把你送到幼儿园,幼儿园里有其他和你一样的小朋友,你可以跟他们玩,我们只是暂时的分开,妈妈下班后就来接你。”这些话,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让他知道妈妈就是去上班了,上完班之后就会回来,不是不要他了。这个过程也是与孩子建立一个互信的过程。

  毕竟,幼儿园是儿童在3岁以前完全没有到过的全新环境,在这样陌生的场所,儿童要独自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伙伴,独自克服与家人分离后的焦虑。当然,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这样带有残酷色彩的经历是必要的,儿童从中会提高自己的心理能量,学会与同伴相处,学会人际交往。(刘华清  作者系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孩子也会得“脑血栓” “元凶”有可能是鼻窦炎

上一篇:

放学锻炼1小时增强认知功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