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家长助选班长,别伤了童心

2018-12-11 09:42:33浏览:7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陈英远绘  近日,湖南电视台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中的一次班长选举被热议。萌童们为了竞选班长纷纷使出看家本领,现场气氛十
陈英远绘
   近日,湖南电视台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中的一次班长选举被热议。萌童们为了竞选班长纷纷使出看家本领,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为了给自家孩子拉票,有的妈妈提前买棒棒糖,有的妈妈熬夜制作小蛋糕。更有甚者,一位孩子的明星爸爸不惜动用自己的人脉,通宵准备助阵视频和签名照,以期“收买”童心。为何一次小小的班长选举会让家长们搞出这么大阵势?竞选过程中,家长的背后使力究竟对孩子是好还是坏?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一番分析,或许有助于我们得出更理性的答案。

  孩子能不能通过当班长获益,和能否顺利适应班长角色有很大关系

  让孩子担任班长就一定好吗?我们不妨从自尊的角度来讲讲当班长对孩子的影响。节目中的孩子都是一年级的萌娃,这个时期他们的自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穿衣打扮和身体外表)。

  重要感是指由于儿童在内心渴望着他人的注意、接纳、支持和喜欢,所以就通过言语、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等方式来展示自己,从而获得他人肯定的情感体验。

  具体到竞选班长这事上,全班大多数同学把票投给一个孩子,能让这个孩子感受到关注与肯定。而如果成功当选班长的孩子能顺利适应班长角色,就会和老师有很多积极互动,比如配合老师完成很多班级事务,表现出更多顺从和合作的行为,从而得到更多的表扬和接纳。家长也会以孩子为傲,更多地夸奖孩子。不仅如此,班长角色也往往让孩子成为同学中的小焦点,更有可能收获同龄孩子的支持。所以,从重要感这点上看,担任班长有利于建立和提升孩子的自尊。

  再来看自我胜任感,它是指儿童在游戏、体育、学习、交往等活动中,通过表现出成功的行为和能力,证明自己是个成功者,从而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体验。孩子能不能通过当班长获益,和能否顺利适应班长角色有很大关系。通常,老师会对班长有很大期望,要求班长为全班同学做榜样,一旦达不到要求,老师会因为失望对孩子表现出更多负面的情绪和行为,比如,当孩子出错时,老师的批评很可能比对其他孩子更严厉。如果再因表现不好被撤掉班长职位,孩子的自我胜任感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从这点上来说,当班长对孩子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如节目中一位老师所讲:应该把孩子放到适合他的位置。

  另外,对孩子们而言,进入义务教育也意味着“考试来了”。成绩的好坏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胜任感。有研究发现,担任班干部对学生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而且不同的班干部角色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担任重要班干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较大。

  为什么当班长能够促进学习成绩?研究者认为,这和父母给予孩子的学习支持有很大关系。学习支持指的是家长教给孩子学习策略,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缓解学习压力,提供物质支持,并且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兴趣。研究者发现,没任何职务的孩子获得的来自父母的学习支持明显少于担任班干部的孩子。也就是说,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当不当班长,而是家长对孩子的良性关注与支持。而且,对于小学生而言,爱学习比学习好重要得多,家长需要重视的是对孩子学习策略和兴趣的培养,而不是让孩子争好名次。

  孩子把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自身能力,才会产生真正的自我肯定

  节目中一位妈妈对孩子说:“当班长是妈妈从小的心愿,希望你去完成。”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谁想当班长?整个竞选过程,有不少家长越俎代庖,一方面强迫孩子竞选,一方面帮孩子“贿选”,这样一来,即使孩子被选上了也不会认为是靠自己努力赢来的,这样不利于孩子建立对自己的信心。

  社会心理学家维纳指出,成就归因主要涉及两个维度——控制点和稳定性。控制点包括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包括稳定和不稳定。属于内部控制点的一个是“能力”,另一个是“努力”,但能力是稳定的,而努力是具有不稳定性的。属于外部控制点的有“任务的难度”和“运气”,其中,“任务的难度”是稳定的,而“运气”具有不稳定性。如果家长使出浑身解数帮孩子竞选,即使成功,孩子也不会把成功归因自己。因为首先这不是靠自己得来的荣誉,而是外部因素;其次,爸妈不能每次都帮忙,所以是不稳定因素。事实上,如果孩子能够把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自身能力,才会产生真正的自我肯定,同时品尝到“努力”的可贵,这才有利于他们长远的发展。

  在竞选的最后环节,一位孩子红着眼圈说:“我今天没有带爸爸的签名照,我希望大家选我当班长是因为喜欢我,而不是因为我爸爸。”当事人都这样说了,各位家长们还是把主动权还给孩子吧,鼓励他们把竞选班长当做勇敢展示自我的过程,而不只看重是否得到班长头衔的结果。

  总的来说,当班长能让孩子有自我价值感,自尊心得到加强。但前提是,孩子愿意且适合承担班长角色。赶鸭子上架般把孩子推到班长位置上,反倒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哺乳半年以上有助预防乳腺癌

上一篇:

警惕飘“香”的毒文具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