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炭疽病因不同
气性坏疽和炭疽虽然都属于“疽”,但其病因不同。气性坏疽是由一组梭状芽孢杆菌所引起的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也被称为梭状芽孢杆菌性肌肉坏死。有许多梭状芽孢杆菌可以引起气性坏疽,其中以产气荚膜梭菌最为常见。而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烈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梭状芽孢杆菌和炭疽杆菌的性质有明显的不同。梭状芽孢杆菌属于厌氧芽孢菌,不喜欢在有氧的环境下生活。因此,尽管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容易进入伤口,但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像地震所致的挤压伤伤口较深,又长时间缺氧,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才会在伤口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导致气性坏疽。因此传染性小,不属于传染病。而炭疽杆菌为需氧芽孢杆菌,只要其感染伤口,即可致病,甚至还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传染性强,可造成大流行,属于我国的法定传染病。
气性坏疽、炭疽的表现不同
气性坏疽的最初表现为伤口有包扎过紧样沉重感,然后即感觉伤口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病人早期全身症状有表情淡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加快、呼吸急促,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肾衰竭、谵妄和昏迷。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截肢,甚至死亡。
皮肤炭疽的病变疼痛不明显,最初的感染只是暴露部位皮肤出现斑疹或丘疹,次日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胀,继之形成皮肤坏死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其周围皮肤浸润及水肿范围较大。病人也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
气性坏疽、炭疽的治疗不同
气性坏疽和炭疽都由细菌感染所致,也都需抗菌药物治疗,但其他处理截然不同。由于梭状芽孢杆菌怕氧气,所以伤口要彻底清理,多处切开,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冲洗,甚至把病人放入高压氧舱内进行治疗。如果坏死发展迅速,肢体损伤严重,经清创处理感染和抗菌治疗仍不能控制,则需考虑。而炭疽杆菌需要在有氧环境下生存,又容易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使疾病扩散到全身。因此,皮肤病灶切忌按压及外科手术,在抗生素充分治疗前禁做焦痂清创术;在抗生素治疗5~24小时,水疱液才变成无菌,方可开始切除焦痂。
气性坏疽和炭疽均需预防
气性坏疽常发生于地震导致的挤压伤或战争创伤中。这是因为在此类情况下,受环境和医疗条件所限,伤者损伤处由于长期挤压或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清创处理,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又给梭状芽孢杆菌生长提供了适合生存的无氧环境。
炭疽则可能发生在地震灾害后。这是因为炭疽杆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会数十年不变地把自己藏在坚硬的芽孢“壳”中长期存活,地震时很可能造成深藏的炭疽杆菌“跑”出土壤。遇到氧气后,炭疽杆菌就可能破“壳”而出,感染人和牲畜,造成疾病流行。因此,震后这两种不同的“疽”,我们都需要预防。
四川汶川地震后,一些伤员因伤口感染,发生气性坏疽。有人误把气性坏疽当成炭疽,引起恐慌。那么,气性坏疽和炭疽有何异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