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灾难发生后会有30%的人出现各种心理危机,发生重大创伤后更多的人会出现心理危机,汶川地震就属于后者。其中,一部分人的心理危机可以自愈,但部分人特别是受灾者和身心疲惫的救援者,心理反应持续存在,可能在1~6个月出现精神科的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
5种人最需要心理救援
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包括灾难事件的幸存者、灾难事件中家属伤亡者、灾难事件中直接参与救灾者、灾难事件中的工作人员(包括新闻工作者、心理救援人员本身)和间接了解灾难事件者等5类人群。其中,前三种人是重点心理干预对象,应由专业心理卫生人员或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救援。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受到异乎寻常的灾难性或恐怖、威胁性心理创伤出现的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反应。当事者除出现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不齐或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生理疾病外,还经常表现为极度恐惧、激动、恍惚、悲伤,或冷漠、麻木,或产生无助感、罪恶感,出现焦虑、抑郁以及各种心理症状。
3类表现易致人格障碍
重大灾难发生后,受灾群众一般会出现冷漠、麻木、恐惧、无助感、悲伤、内疚、罪恶感、愤怒、抑郁等心理反应,如果这些心理反应持续存在超过一个月,就可能发生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其表现如下:
重复体验灾难:灾难情景、抢救过的病人死亡场景闪回,噩梦,体验灾难当时的感受,反复出现与灾难有关的情绪。
逃避反应:持续逃避和此次灾难有关的刺激和情景;回避社会生活;情绪低落,悲观。
警醒水平增高: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爆发性愤怒,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受惊吓。
如果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还不能及时干预、治疗,进一步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创伤后人格改变或人格障碍,且这种人格几乎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如果是少年儿童和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且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将产生巨大影响。
所谓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突出特点是与他人的相处和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人格)明显偏离正常。人格障碍没有一般疾病的发病过程,表现却极其顽固。人格障碍的思维和智力并没有明显的损害,但治疗非常困难,几乎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失去人生的信心和信念,甚至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张 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