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己是一名教师,在学校又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我依然同有青春期儿女的母亲一样,在对待孩子的逆反问题上,时而愤怒,时而迷茫,时而无可奈何,时而束手无策。
一天晚饭的时候,女儿饶有兴趣地说起老师推荐阅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件事,还问我能不能买。以前,对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她都是爱答不理的,今天却表现出了十足的兴趣。我看在眼里,盘算在心上:印象里这本书是写才女林徽因的,自己也一直还没看过。不如母女同看一本书,说不定就有共同话题了。思量至此,我忙不迭地应道:“买,买,必须买!”拿到书后,插着女儿不看的空儿,我也仔仔细细地把书读完。
于是,在饭后聊天,或者购物遛弯儿的路上,我和女儿的话题就会围绕这本书的内容和人物徐徐展开,渐渐深入。交流中,你一言我一语,有争辩也有认同。但自始至终,我表现出愿意尊重女儿的阅读感受,让她充分发表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和对一些价值观的理解。我突然发现,当和女儿同处于“都是一本书的读者”这个平等的身份上时,我们的沟通变得顺畅起来。在我表达一些不同看法的时候,女儿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极不耐烦,而是静静听完,再表述自己的认同或不同看法。我笑着打趣说:“闺女,你看,其实,我们还是有共同语言的呀!”一来二去,通过这样的交流,女儿在渐次地改变以前极度逆反的状态。
现在,我和女儿的争吵声少了,和风细雨的交谈多了。我们的生活也又恢复到从前美好而和谐的氛围之中。(林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