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底,各地教育部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坚持小学一年级“零基础”教学,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改进意见的通知》则要求取消统考统测,减轻孩子学习压力。各项政策传递出“素质教育”不再是空话,离我们越来越近。
针对“零基础”入学话题,本报进行了小型调查,下面就听听家长们怎么说。
不足一成人愿意尝试
在本报发放的63份调查问卷中,仅有5位家长选择愿意孩子零基础入学。这个调查结果跟实际情况不谋而合,早在2013年,上海市就在试点推行零基础入学,而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魏敏却告诉记者,在她所带的班级里,近50个孩子没有一个是零基础入学。
据魏敏介绍,有的学生学完了汉语拼音,有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几百个汉字,有的学生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还有的学过奥数、上过英语培训班。
记者调查也发现,北京市某幼儿园的大班原来有32个孩子,现在仅剩14个,老师说大部分孩子去了学前班,为幼升小做准备。
近半数人担心跟不上课程
在问及为什么不愿意孩子零基础入学时,46.3%的家长担心孩子跟不上小学课程,33.3%的家长认为小学课程设置并未实现“零基础”,20.4%的家长则觉得能学则学,不要浪费大好时光。
上述幼儿园园长向记者反映,刚开始开办幼儿园时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但是很多家长都找到幼儿园表示,小学课程多,希望幼儿园开设相关课程,否则将考虑转园,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园长只能满足家长要求。
“我儿子现在6岁半,明年9月份上小学。幼儿园教一些简单的生字和20以内加减法,我们觉得还是弱了点,男孩子成熟得又晚,所以要早做准备。我同事的孩子去年上小学一年级,由于上小学之前没有学过拼音和数学,上一年级之后没几天,语文作业就是拼双音节的拼音,数学的口算要有速度,有时间限制,没提前学过,完成起来比较吃力,家长和孩子都很累。这是前车之鉴。”遥遥爸表示。
孩子就读幼儿园中班的任小姐就告诉记者,对于最初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想法,自己不再坚定。林小姐说,最初将孩子送往公办幼儿园,是为了让他在轻松一些的氛围中成长。但好日子才过了一年多,发现形势着实“逼人”——身边爸爸妈妈都在忙着送孩子上培训班,各种关于小学学习的传言也压得林小姐透不过气……此外,“语文不学拼音直接认字”、“英语跨过字母直接课文”……种种关于小学教学“高难度”的信息,也让林小姐不得不四处搜罗起培训信息。
亮亮爸则认为,无论什么政策都应该因人而异,“我家亮亮特别喜欢认字,走到哪里最先关注的都是字,指路牌、介绍牌等他都要先读一遍。既然他喜欢,我们就没有必要因为政策的缘故刻意让他避免认字。”
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在敢于尝试零起点入学的5位家长中,敦敦爸是最坚定的一位,“回想起我的童年,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太累了,可以说是没有童年。等再长大些,他们一定会越来越厌烦繁重的学习,对未来的学习一点好处都没有。”
宝贝妈妈也举双手赞成零基础入学,听到别人谈起孩子上学前班的事情,她感觉这样的家长很无知。“有时间,我会尽量带孩子外出旅游、亲近自然,参观博物馆,让孩子开眼界。”宝贝妈说。
“我最不认同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说法,孩子不是复读机,也不是存储器,掌握知识只是孩子的能力之一。每天就是跟着老师唱唱跳跳、听故事、讲故事、画画、做游戏,现在淘淘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都很好。她很认同这种让孩子在玩中学、在体验中成长的模式。”淘淘爸跟记者反映,在他身边持有此类观点的家长以80后居多,“但还是占少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初中‘绑架’小学,小学‘绑架’幼儿园,最终他们‘绑架’了家长。”
“抢跑”未必占先机
魏敏老师说,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为什么要求7岁入学?为什么如此设置一年级课程?这都是有原因的。学龄前儿童正是长身体和培养好性格的时候,家长要做的是教孩子认知世界,培养情商,而不是急着学‘1+1’和‘ABC’。”根据魏敏的观察,刚升入一年级时,“抢跑”的学生可能存在一定优势,但是半学期后这种优势便慢慢消失了。
天津市的郑晓晓老师甚至表示,有的学生学字的笔画不正确,有的汉语拼音发音不准确,还要老师一点点纠正,远比从头学起吃力得多。并且,这些学生因为之前学过,上课时提不起兴趣,经常走神,更不利于新知识的吸收和课堂习惯的培养。
零基础≠零准备
魏敏告诉记者,小学前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生活习惯以及性格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把精力放在这些方面。教育部门出台“零基础”教学新规,主要是为了引导家长,不要让孩子超前学习,要求老师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从“一张白纸”教起,而不是以班上识字量多的学生为教学依据。
郑晓晓曾去国外进行过考察,“在国外,相对知识技能而言,更重要的准备是在学龄前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吃饭为例,孩子在学校须自己取餐、自己吃、自己整理、在餐厅里不大声喧哗……”郑晓晓认为,如果一味灌输孩子知识,忽略了素质、生活习惯等的培养,跟国外的孩子相比才是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