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珍
著名心理学家陈默教授讲过一个例子:
班主任跟男生的妈妈打电话说:“你儿子在体育课上跟同学打架,把羽毛球拍都打断了,现在教务处要处分他。你今晚好好问问他吧!”
男生放学回家,妈妈叫住他,说:“过来,过来,你今天在体育课上干嘛了?”男生说:“没干嘛!”妈妈说:“没干嘛?老师都打电话来了,你把羽毛球拍都打断了……为什么好事轮不到你,坏事样样轮到你!”男生说:“好吧,坏事样样轮到我,我就这样,打人又怎么样?”
如果换一种问法,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比如,当妈妈的可以这么问:“儿子,今天遇到什么麻烦没有?”儿子可能会说:“没有啊!”妈妈说:“我告诉你啊,不管你在外面遇到什么麻烦,只要爸爸妈妈在,都别害怕。”这不是给犯错的孩子壮胆,而是打消孩子“怕”的心理。甚至,当妈妈的可以向孩子承诺:“绝对不把秘密告诉其他人。”面对通情达理的母亲,儿子会比较容易说出打架的原因。
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一开口就指出孩子是错的,教育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或是跟孩子谈经验,分析孩子错在哪里……这样的谈话,孩子是不愿意听的。
同理,在跟任何人讲话的时候,一定要表达出对别人情绪的理解,才能够打开别人的那扇心门。如果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别人的错误,任何人都难以接受,如果是在公众场合,就会引爆“自我防卫”的“炸弹”,轻则不做声,默默对抗,重则当场翻脸,让批评者下不来台。所以千万不要以“我是直性子”“我是为你好”“我没有坏心眼”等托词来自我宽宥,要知道你原谅了自己,而别人不会原谅你,更不会感激你,有的人甚至会记恨一辈子。
心理学家认为,面对直截了当的批评而产生的强大的反抗力是出于自我认同感,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经验、教养所形成的观念是正确的,当这种东西被怀疑和否定之后,会产生极强的焦虑感、危机感和自尊受损感,以致本能地抗拒——即便他知道你说的是对的。
良性引导,委婉地打动别人是说服别人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