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儿童医院教授 丁宗一
婴幼儿喂养(特别是母乳喂养)决定了婴幼儿的生存质量、营养状态、生长发育、潜能表达以及能力获得的水平,并与其成年后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母乳喂养被认为是婴儿成长唯一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然而,对于那些缺奶水的母亲,她们很纠结,也存在很多误区,特别是在母乳(纯母乳喂养、持续母乳喂养)、配方粉和泥糊状食物添加之间的衔接喂养中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将母乳喂养作为指令性任务
一部分健康且营养状态良好的母亲纯母乳喂养6个月,在正确的泥糊状食物添加喂养的支持下持续对婴幼儿进行母乳喂养到两岁都是有可能的自然现象,应当受到鼓励和支持,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母乳喂养方式的指标或指令性任务。因母乳不足,或某些医学、社会、文化乃至家庭情况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母亲,同样应当受到尊重,不应有任何社会歧视或压力。
经常遇到年轻妈妈为母乳不足而烦恼不已,看着嗷嗷待哺的宝贝,逼着自己猛喝汤,然而想尽各种办法似乎仍不能满足宝贝的食欲。由于总是饥饿,宝贝睡眠也不好,容易哭闹,尤其是在夜间,闹得全家都不能好好休息。此时妈妈们应果断选择混合喂养,将不足的母乳用配方奶补齐。这样既可满足宝宝的生长发育需求,又能让母亲不必过于焦虑。
误区二:喂配方奶是亏待宝宝
许多休完产假后刚开始上班的妈妈,为了继续坚持母乳喂养,都会在一段时间内做“背奶妈妈”。但是由于工作压力大、缺乏吸吮刺激、乳汁排空不及时等原因,母乳就会越来越少,此时适当添加配方奶粉进行混合喂养势在必行。配方奶粉也是婴幼儿的粮食,不要以为给孩子喂奶粉就是在亏待孩子。
从纯母乳过度到混合喂养,有的孩子可能在初期会拒绝。但是如果在饥饿的前提下,孩子慢慢就会适应并接受。毕竟饥饿反应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坊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孩子出生后第一口吃什么,之后就只接受什么。”意思是指,如果孩子出生后吃母乳,之后就不会接受配方奶,反之亦然。其实,这样的说法毫无道理,只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适应,上述的转换并不会太困难。
误区三:泥糊状食物可有可无
年轻妈妈应该认识到,母乳、配方粉、泥糊状食物、固体食物,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婴幼儿喂养自然进程中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它们彼此不能忽略。泥糊状食物是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理阶段,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现在仍然有很多孩子会出现贫血和佝偻病,并非是食物不充足,而是家长的喂养不科学。而在喂食泥糊状食物期,如果家长不注意科学喂养,很容易导致孩子营养不良。父母应该选择恰当的喂养时机,及时、正确地添加泥糊状食物。
添加泥糊状食物应该从单一到多种,从少量到多量。从容易消化的食物开始,例如果泥、蔬菜泥等植物性食物,之后再加米粉等碳水化合物,最后才是肉泥。这个过程是不断叠加的,食物品种不断丰富,食物总量也不断增多,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发育需求。孩子在初次品尝某种食物时大多会拒绝,需要家长不断尝试,反复几次后大多都能接受。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宝宝对某种食物长期拒绝,应该注意排除过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