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是一位远道而来的青春少女,她是由父母陪同来就诊的。第一次见到琳,她的装束简单、得体,短发,眼神中透着一股灵气,显得自然大方。
第一次咨询,琳叙述了她的学习、生活情况。今年16岁的琳是独生女,自幼学习成绩优异,师生都喜欢她,家人也对她倍加宠爱。但这种情况随着她初三转入某重点中学就发生了改变。学校管理较严格,要求学生住校,且只有周末才允许回家。她感到十分受约束,尤其让她有些不能适应的是学校的学习气氛浓厚且十分紧张。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她的情绪一落千丈,并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难以胜任学习。
琳上医院检查,未发现异常。她多次向班主任要求回家休息,而班主任认为她没病装病,不允许她回家。为此,琳心里十分委屈,感觉不被人理解,后经家长请假才得以回家。经多处治疗,她的头晕、乏力症状基本消失,但仍不能上学,一到学校就心烦,学不进去,回家后又因为不能正常学习而焦急。为此,在父母的陪同下,琳来到心理诊室。
从琳的经历来看,她的主要问题是厌学。深入了解后,我感到她的厌学情绪不是因为学习的问题,主要是她的压力感造成的。她的内心是焦虑的,环境的改变、学习成绩的下滑,使琳潜意识里与家庭的分离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我为琳设置了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疗,每次50分钟。
第三次治疗时,琳谈到了家庭。她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总把自己当做孩子看待,如自己发表意见家人不予理睬,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学习,而不关心其内心快乐与否。自己喜欢小狗,觉得与小狗在一起心里踏实,与父母在一起时总感到不自在、受约束。
这次治疗使我意识到琳在家里的压抑与在学校的被约束有着相同的感受,在她的内心世界里缺乏好的客体表象,她的内心是失望、焦虑、孤独的。她潜意识里将内心的不安投射到外在的现实世界,认为外面的世界是不安的、可怕的,所以总在外界不断地寻找使其感觉安全的客体,如小动物。
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我没有批评琳,而是全神贯注地倾听琳的自由联想,去细细体会琳的感受。
第五次治疗后,她每次都急切地盼望下一次的治疗,这表明琳对医生产生了正性的移情,潜意识里她把医生当做能随时满足她心理需求的客体,她认为医生能完全接纳她,在与医生交流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压抑与不快,不需要任何掩饰。
在进一步的治疗后,琳的内心感到踏实、安全了许多,她不仅能接纳爱、关心、理解,而且对于自己身上不完美的甚至是不喜欢的方面也能逐渐接纳。同时,她也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父母及老师。琳逐渐变得平和了、成熟了,也能安心学习。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后,琳的困惑减少了许多。虽然学习、生活中还会有挫折,但她觉得自己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琳的青春重新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