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第三中心医院代谢科主任医师
邸阜生
“内脏肥胖”这个新名词正在为人们所熟悉。“内脏肥胖”就是体内营养过剩,堆积在内。“内脏肥胖”的临床表现为脂肪肝、胰腺炎、心脏病、中风等病症。因此,人们一定不能再多吃少动让内脏肥胖,一定要警惕“贪吃”这个“杀手”。
“内脏肥胖”伤心
一般“内脏肥胖”的人脂肪多集中在腹部,腹部的脂肪在人体深部,会阻碍肝脏合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而HDL能进出动脉壁,不会沉积于血管壁内膜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还能清除已经存在于血管壁上的胆固醇,从而起到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内脏肥胖”的人群由于HDL含量低,所以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就大。
“内脏肥胖”伤肝
被称为“内脏肥胖”典型症状的脂肪性肝病,近年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更有低龄化发病趋势,尤其过节前后是发病高峰。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内脏脂肪游离入门静脉,就会直接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脂类代谢异常。而皮下脂肪游离入血管后,要经过体循环才能到达肝脏,所以对肝脏的影响比较小。另一方面,许多人多习惯晚餐进食,多吃后又少动,能量消耗少,增加的全部营养物质就跑到肝脏上储存起来,加速“内脏肥胖”。据统计,近1/3以上的脂肪性肝病可发展为隐源性肝硬化,病变不仅累及肝脏,而且参与组成代谢综合征,影响全身其他器官。
保持“收支平衡”
既然“内脏肥胖”会对健康造成如此多的危害,那么我们就应该科学预防。最重要的就是要科学饮食,适当运动,使每天的摄入量与消耗量保持“收支平衡”。一日三餐定时限量,早餐要吃饱,中餐要吃好,晚餐大半饱,避免过量摄食、进零食(特别是甜性零食)、吃夜宵等不良习惯,以免扰乱代谢功能,诱发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此外还应多吃水果和蔬菜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食品,补充各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维生素E以及β胡萝卜素等。如果没有完全消化掉,就需要额外的运动和锻炼。按每消耗7700热卡可减少1公斤脂肪计算,通常每天锻炼消耗300热卡,4个月可减重4.5公斤。每减1%的体重,可使血脂含量下降10%。
(朱广苓 陈 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