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多家媒体报道,1998年美国反体罚民间组织“有效管教中心”选定每年4月30日为“不打小孩日”,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这个活动后来得到各国响应。设立 “国际不打小孩日”,让家长从体罚和棍棒教育误区中走出来,实在太有必要了。
西方国家早已将对孩子的尊重落实到了细枝末节,形成了浓厚的保护和爱护孩子的社会氛围,所以,才有了“不打小孩日”之类的节日。比如在美国,对于暴力教子实施了强制报告和救护制度,还开设了接听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投诉的热线电话。在接到举报后,警察或社会工作者会及时干预家庭体罚,法庭针对体罚者作出判决,政府提供家庭危机干预及社区干预两方面的服务。
在我国早些时候,尤其是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亲子关系发展等理念相对落伍的年代,人们曾一度将棍棒当做“教育神器”。可今天,各种教育成果和理念已得到了开拓性发展,早该对棍棒教育进行全面警醒了。
“棍棒教育”不仅有悖我国《教育法》“禁止体罚学生”的规定,也与《义务教育法》一再强调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法则背道而驰。合法、合情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从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而言,“棍棒教育”真的会带来严重创伤。首先,体罚和暴力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研究发现,从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在5岁~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孩子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体罚环境中,儿童的情商会受到负面影响。打骂教育的确有“管理速效”,但这种“快”是一种杀鸡取卵的教育短视,影响了孩子的远景发展能力、快乐发展能力。这种经由心理性、实验性数据得出的结论,应该得到中国家长的广泛认同:体罚是“害”,而绝对不是“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对于年轻的父母而言,不仅要知道有个“国际不打小孩日”,还应该多学学西方教育中尊重孩子的做法,多一些与孩子平起平坐的交流,多给孩子“权利阳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更快乐地成长,更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