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内分泌糖尿病医院教授 董砚虎
肥胖与很多疾病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临床上对于肥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到底怎样才算病理性肥胖,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似乎仍没有统一的答案。
肥胖是指体内储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的20%以上,但迄今尚无直接测定体内脂肪总量的简易方法。尽管CT、MR等影像学手段可间接测量体脂含量,但由于设备复杂、昂贵、准确性及安全性不确定等因素难以普及和推广。
目前,评价肥胖和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体体表测量学指标,主要包括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臀围(HC)、腰身比( WSR),但具体用哪个指标评价肥胖和预测心血管患病风险更为合理、临床应用更方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眼里,都有不同的见解。
现有指标 让中国人显“瘦”
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BMI、WC与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及其相关事件的研究上。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肥胖建议标准,全球成人超重者超过10亿,肥胖者(BMI≥30)至少3亿,美国白种人超重者为55%,肥胖高达23%,中国人仅为5%~10%。然而,考虑到种族、体型以及地区差异, WHO建议的肥胖诊断标准未必适合中国乃至亚洲人群。另外,上述指标在不同种族的判断标准,也是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揭示肥胖与疾病的相关性的研究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结论。欧洲和北美人群BMI>25kg/m2时,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脂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者,发生严重脑血管疾病事件和中风危险最大。芬兰人腹型肥胖与男性急性冠脉事件增加,而WHR>0.98,冠心病危险增加3倍;WC>95.5cm,冠心病危险增加2倍,BMI>28.7kg/m2,冠心病危险增加1.5倍。
早在2004年,中国已将BMI定义>25 kg/m2作为超重和/或肥胖标准。然而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在中国BMI≤23 kg/m2人群中,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仍然较多。显然,中国乃至亚洲人群中BMI肥胖诊断切点应远低于欧美国家。因此,亚洲地区的一些肥胖专家认为,应重新界定亚太地区人口的肥胖诊断标准和评价方法,而不继续采用BMI≥30 kg/m2作为肥胖界点。另外,一些学者和组织已经明确提出,BMI 不适合作为评价儿童、青少年的肥胖诊断指标。儿童青少年肥胖筛查和预测指标也应进一步界定。
腹型肥胖 更值得关注
BMI主要反映人体脂肪总量,而腰围、腰臀比和腰身比则重点反映腹部脂肪的分布。众多资料表明,腹型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心血管患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以腰围代表的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及心血管患病风险更为密切。可见,作为疾病风险进行研究时,腹型肥胖相关指标似乎比BMI具有价值。因此,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3,亚洲和中国不约而同地将腰围纳入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判定指标。日本甚至立法规定,地方政府和企业员工,男性腰围不得超过85cm,女性腰围不可超过90cm。对腰围超标者,必须定期接受血糖、血压、血脂检测,其中一项不合格者,将被列入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两项目不合格者则为代谢综合征患者,必须接受教育和减肥。
近年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对腹型(中心性)肥胖的评价中,腰围、腰臀比优于BMI,而有关腰身比用于评价肥胖和预测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研究较少。
中国人肥胖类型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异,腹部或内脏脂肪更易沉积,中心性型肥胖可能是中国及亚洲人体形特征。因而,近年来国内外有学者呼吁,应将腰围和腰臀比在肥胖和代谢综合征(MS)定义中作为判定指标。
腰身比 崭新评价指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尽管BMI、WC、WSR在衡量体脂含量作用类似,但在反映人体脂肪总量,评价全身性肥胖方面BMI优于WC、WHR和WSR;而WC和WSR更能准确反映腹部脂肪分布,尤其对腹型(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评价、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则明显优于BMI。
为探讨腰身比、腰围、腰臀比在评定内脏肥胖和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我们从青岛地区2期大型流行病学数据库中,抽取资料完整、年龄18~74岁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共30712例(男女相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WSR在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和 2个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中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BMI、WC、WHR 和臀围(HC),最佳切割点为0.52。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史、职业体力活动、休闲体力活动及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后,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WSR对心血管患病风险预测价值最大,其中糖尿病患病风险(OR)男女分别为 1.87和 1.74,高血压患病风险达2.4。HC、WC、WHR、BMI 对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以及心血管多重风险聚集预测的价值(OR)均明显低于WSR。而且,WSR 与上述4项人体测量学指标的最佳切点比较,以WSR≥0.52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为均衡,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值(OR)最大,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本研究中的WSR切点0.52与台湾人群(男性0.48,女性0.45)、广东人群(男性0.50,女性0.50)及新加坡女性人群(0.48)相比有些偏低,可能与所研究人群年龄结构及南北差异有关。在欧洲中年男性人群中,用WSR预测心血管疾病的价值大于腰围、腰臀比及BMI。而且,伊朗同行的研究也强调,BMI、 WC 和WSR 都是最佳预测因子,在青少年高危人群筛查中,除BMI之外应常规测量腰围及腰身比。
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尽管BMI、WSR、WHR、WC等人体测量学指标与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都有密切关系,但WSR在评价腹型肥胖和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灵敏性高于WC、WHR和BMI,加之测量与计算方法简便易行,便于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