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郭立新
正常人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葡萄糖触发的胰岛素分泌反应更强烈,这是由于进食刺激了胃肠道,使其分泌肠促胰岛素,称为“肠促胰岛素效应”。肠促胰岛素主要包括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 (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GIP与GLP-1在体内被二肽基肽酶Ⅳ(DPP-Ⅳ) 分解失活,半衰期仅数分钟。GLP-1较GIP具有更强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同时具有抑制餐后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抑制摄食等GIP所不具备的生理作用。另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GIP水平与健康人相当,但GLP-1的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表明这些患者存在GLP-1缺乏。
基于以上原理,各国学者开发了相关的糖尿病治疗药物。目前普遍认为,GLP-1相关药物的降糖机理涉及促进胰岛素释放、增加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以及影响胰岛细胞凋亡、增殖和再生等几个方面。
除作用于胰岛以外,GLP-1受体还分布在与食欲调节关系密切的下丘脑室旁核、垂体等处。因而,一旦受体被激活,可抑制食欲,减慢胃排空,增加患者的饱腹感和减慢食物吸收,进而减轻体重和降低餐后血糖。
围绕这一靶点开发新药也主要围绕三种原理。其一是DPP-Ⅳ抑制剂,即通过抑制DPP-Ⅳ,延长内源性GLP-1的半衰期,以达到相应的药理作用。但效应大小依赖于内源GLP-1水平的高低。目前有西格列汀、维格列汀等药物,可用于2型糖尿病单药治疗或与双胍或磺脲类联合治疗。其二是GLP-1类似物,与人GLP-1有一定的同源性,可激活GLP-1受体产生相应的药理作用,但又不会被DPP-Ⅳ分解。如艾塞那肽与利拉鲁肽,主要用于使用双胍类、磺脲类或噻烷唑二酮类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三是非肽类GLP-1受体激动剂。目前的GLP-1受体激动剂和GLP-1类似物都是多肽物质,口服无效。近期有学者筛选出非肽类GLP-1受体激动剂,为今后口服给药提供了可能,但尚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GLP-1是近年来新兴的糖尿病治疗靶点,已有部分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由于上市时间短暂,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