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的全国首次十个城市的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病率达3.7%;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从2006年的3.8%上升到6.5%,其中40岁以上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高达10%;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从10.2%上升到18.6%。
造成甲状腺疾病发病增多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分为环境、机体自身反应和遗传等因素,但公众对甲状腺疾病认知程度的提高,以及临床检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也是原因之一。甲状腺疾病传统的危险因素包括精神压力、放射线、碘等,目前最受关注的是碘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近年来发现,内分泌干扰物等新的环境因素可以干扰甲状腺激素合成代谢的各个环节,成为甲状腺疾病新的危险因素。我们还应对核辐射等因素提高警惕。
甲状腺功能异常造成的局部和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包括甲亢突眼、黏液性水肿、心血管疾病、糖脂等代谢异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可以造成妊娠妇女早产、流产等妊娠并发症升高,对胎儿可以造成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另一方面,对于甲状腺占位的焦虑导致了目前对于甲状腺占位性疾病的过度治疗。甲状腺结节的过度治疗不仅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醉手术风险,增加了医疗负担,而且手术后还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
目前,国内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检测技术的标准化、稳定化,以及诊断流程的规范化。甲状腺B超已成为甲状腺影像学检查的主要手段之一,而B超医生的临床熟练度是诊断的决定因素。因此,提高其水平尤为必要。如何提高临诊医生的水平,以及对指南和共识的认识与自觉遵守,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感谢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对本月主题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