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媒体报道,美国一个儿科医生组织提醒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儿童感冒药并不适用于6岁以下儿童,不仅效果甚微,还会带来副作用。 美国专家指出,儿童感冒药风行数十年,但迄今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儿童感冒药有效,亦无法证明它们安全无害。更糟的是,一些研究发现,针对幼儿伤风、咳嗽,安慰剂的效果更好。换句话说,有时儿童感冒胶囊还比不上医生开的维生素片。假如宝宝感冒,什么治疗办法可以代替药片?美国专家的建议是:多喝水,多关爱。 针对美国专家的“儿童感冒药基本无用”理论,我的观点是对待感冒儿童,既要防止过度干预治疗,减少医源性损害,又不可掉以轻心,造成严重后果。 感冒并发症应及时用药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喉部以上的呼吸道感染,包括鼻、咽及喉部的感染,统称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引起感冒的病原中以病毒为主,约占感冒的90%以上。仅有少数是由细菌和支原体等引起。而由流感病毒引起者称为流行性感冒。 由于大多数感冒是病毒引起,具有自限性的特点,即可以不经任何治疗“自愈”,因此只要好好休息、加强护理都可获得痊愈。但确实有一些疾病与感冒密切相关,如下呼吸道感染的肺炎、支气管炎等多由感冒而来。附近器官的感染也常与感冒密切相关,如鼻窦炎、中耳炎、淋巴结炎、咽后壁脓肿等,严重者可引起脑炎、心肌炎、肾炎等,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待感冒儿童,既要防止过度干预治疗,减少医源性损害,又不可掉以轻心,造成严重后果。针对感冒引发的上述疾病,应积极用药治疗。 药物安全性存在疑问 大多数儿童感冒药都是根据成人剂量,综合儿童体重与年龄因素后得出儿童剂量。但这些数字是推断结果,而非临床实验结果。目前,针对儿童用药的研究的确很少。 目前临床上,针对儿童感冒经常处方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抗生素类: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红霉素类等。因为少部分感冒是由细菌或支原体引起,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对这部分患者有效,而且可避免病情的加重。患者初诊时很难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而医生也不愿承担风险,这也是造成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感冒患者要先化验血常规,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尤其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时,考虑细菌感染可能性大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等。目前尚缺少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也不确切,因此不能对所谓抗病毒药有过高期望,也不能单指望此类药物能使感冒迅速好转。 退热类药物:如美林、百服宁、扑热息痛等。与成人不同,儿童尤其婴幼儿高热时容易引起惊厥,会给患儿带来损害。因此,为了避免惊厥的发生,对体温过高患儿(38℃以上),尤其是持续发热者,应适当使用退热药。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体温过高带来的不适。但提醒家长,退热药不可滥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否则可能对患者造成药物性损害。此外,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的药物,对疾病本身并无影响,也不能缩短病程。 对症药物:减轻感冒症状(如咳嗽、流涕、头痛等)的药物,如护彤、小儿速效感冒灵等,这些药物常常是几种药物的复方制剂。此类药与退热药一样,仅是针对症状治疗的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感冒症状,但同样不能缩短病程。而且,此类药物的安全性在儿童中尚未得到很好证实,在给患儿(尤其是婴幼儿)使用时应慎重。 中成药:多为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类药物,家长可酌情选用。同样的,绝大多数中成药物也都缺少儿童的临床用药安全性试验,因此对其疗效、副作用尚缺乏客观评价。 用药同时须关注病情变化 绝大多数感冒儿童通过休息、精心的护理、合理饮食可获得痊愈,而对一些可能存在细菌性感染的儿童则应适当使用抗生素,以避免病情加重。感冒症状较重的儿童则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退热药物以及对症药物,以减轻发热、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 提醒家长注意,除了用药以外,对感冒儿童更重要的是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及时治疗。对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或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则需更加小心,家长应牢记,感冒也可引起致命性并发症。对于感冒儿童既不可过度用药,也不能什么药也不用,应根据患儿年龄、个体差异、病情,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教授刘春峰(阎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