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郭秀芝记者阎红)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王维林、袁正伟、李龙等人完成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基础与临床研究》课题,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肛门闭锁)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是世界卫生组织常规监测的先天畸形之一,发病率为1/1000~1/1500,有28%~72%的患儿伴发其他畸形,病死率为20%左右。虽然手术可以实现肛门重建,但由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具有复杂的病理改变和多种盆底组织、器官的发育异常,使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很困难。 该研究率先开展腹腔镜微创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准确分离结扎瘘管,避免尿道损伤,使手术疗效获得明显改善,并探索出球囊扩张治疗复杂穴肛畸形和肛门闭锁术后合并症顽固性便秘的新方法。该研究提出,神经功能异常是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该研究小组最早在国内建立肛门功能综合评分系统,使其成为肛门直肠畸形排便功能评定的重要参照标准。该研究发现有瘘肛门直肠畸形盲端有内括约肌,提出手术应最大限度保留直肠盲端肛门内括约肌的新观点,使高位畸形术后肛门功能评为优者由23.1%提高到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