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适龄妇女排斥口服避孕药,主要是对其认识有误区。其实,口服避孕药不仅能避孕,还能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改善更年期症状,预防骨质疏松。
口服避孕药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目前全球有超过1亿女性正在使用口服避孕药,其中西欧国家的平均使用率是46.9%,而在中国的使用率不足3%。避孕药为何在中国不受欢迎?一种说法是,避孕药的副作用被夸大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对避孕药的排斥表现了东方人对于药物,特别是长期服用药物的反感。其实,避孕药的副作用并没有那么可怕,相反,如果正确使用还能治疗和预防很多疾病。
1.治疗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分为无排卵性功血和排卵性功血,其中85%属无排卵性功血。无排卵性功血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女性,好发年龄为小于20岁或大于40岁。无排卵性功血的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月经量和月经期的紊乱。功血者大量出血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长期反复月经过多,可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等。口服避孕药能迅速止血,控制和延长周期,减少月经量。
2.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就称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肌层时,称子宫腺肌病。这类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组织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短效口服避孕药适用于有痛经症状,但暂无生育要求的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连续周期性服用不但可抑制排卵,起到避孕作用,而且可以使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萎缩,缓解痛经和减少月经量。
3.治疗高雄激素性疾病。雄激素是女性生殖功能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激素,是卵泡合成雌激素的前体,不可或缺。但雄激素过多会引起痤疮、多毛、月经过少,甚至闭经而影响生殖功能,而且可能与肥胖、糖代谢和脂代谢障碍有关。口服避孕药可以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痤疮、多毛症状等。
4.治疗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其发生与月经时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PGs)有关。口服避孕药一方面可抑制子宫内膜生长,使月经量减少;另一方面能抑制排卵,减少周期性的内源性雌孕激素变化,使月经血PGs浓度降低,用于痛经妇女,疗效达90%以上。
5.缓解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可以改善许多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症状,包括经前期头痛、情绪改变(抑郁、易怒、易激动、焦虑等)、乳胀、腹胀和水肿等。月经周期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的变化会引发这些症状,服用单相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由于排卵被抑制,在整个月经周期中激素处于稳定的低水平,神经递质和前列腺素水平也会降低,可减少或避免上述症状的发生。
6.抑制功能性卵巢囊肿。良性卵巢肿瘤分为功能性卵巢囊肿和非功能性肿瘤两种。功能性卵巢囊肿多因排卵异常而发生,15~34岁的女性因排卵活跃,是发生功能性囊肿的高发人群。口服避孕药通过阻断卵泡生成抑制排卵,可减少和预防卵巢囊肿的形成。
7.改善更年期症状。口服避孕药物可以很好地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包括潮热、易怒、焦虑、情绪低落、睡眠异常、反复阴道炎、尿道炎、膀胱炎以及心前区疼痛等。
8.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在绝经前后骨质丢失加速,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可以增加钙吸收,减少钙丢失,从而增强骨钙化作用。它对绝经前期妇女的骨密度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这种保护作用则会加强。在临床上,口服避孕药可用于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如治疗哮喘)、甲状腺功能补充治疗或低雌激素症的妇女预防骨质疏松。
9.治疗因饮食问题或运动诱发的闭经。 饮食、营养不良或运动诱发的闭经常见于节食、饮食紊乱、营养不良或从事耐力性运动的人,如过度节食减肥,从事田径、体操的运动员以及练芭蕾舞的青春期女性。这部分人常常有雌激素不足的闭经症状,在调整生活习惯、增加营养和体重的同时,还需要激素补充治疗。口服避孕药就是联合补充雌孕激素的制剂,适用于这些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