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由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主讲的学习《易经》的体会。曾教授说,他39岁时体弱多病,父亲建议他通过学习《易经》实现强身健体之目的。曾仕强根据这一建议,认认真真地研究《易经》多年,身体果然变得健壮起来。那么,与医学没有直接关联的《易经》何以让人健康?曾教授说,《易经》强调中庸,而中庸体现的是平衡、变通与和谐。人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生活,身心是豁达、舒畅的,并由此产生抵御疾病、收获健康的效果。
听了曾教授的讲座,我与从事中医、爱读历史的邻居聊起中庸中和与健康的关系。在简单盘点了各自所知的古今例子之后,我们感叹:中庸中和是无形的“良医妙药”。一般说来,大凡恪守中庸中和的人,都能不偏不倚地生活,如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起居有节、饮食有度、顺其自然等。由于天长日久地坚守,便构成了没有形态、无法度量、对健康产生巨大作用的软实力。
在一次散步聊天时,邻居不无遗憾地说:“如今浮躁现象很严重,能够坚守不偏不倚的人越来越少了。与之相反,欲望膨胀、稍富即奢、性格异化和自控能力缺失的人越来越多了。一些心理疾病、生活方式病爱钻这些人的空子。从这个角度说,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最需要做到的是不偏不倚地过日子。这是件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的事情。”作为从事中医近40年、每天接诊几十位患者的邻居,他说这话是有根据的: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温饱得不到解决,所需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足量的补充,以致很多人免疫力低下,疾病丛生。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很多人吃得太多太好,营养和热量过剩,体重、血压和血脂超标,“富贵病”缠身。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原属于老年人的多发病,如今正在快速地向青年人群乃至少年人群蔓延。面对逐年增多的“富贵病”,近年来,很多人视脂肪为瘟神,吃素不吃荤,甚至忍饥挨饿。这样的矫枉过正,使他们重新回到营养缺乏、免疫力低下和疾病丛生的老路。
——当今时代,谁不知道锻炼身体重要?但现实情况是:有些人的锻炼停留在口头上;有些人的锻炼一曝十寒;有些人的锻炼“出工不出力”,毫无收效可言;有些人为达到减肥目的而采取超负荷锻炼,以致身体受伤甚至猝死。这些不及或太过的锻炼方式,有悖于中庸中和,有损于健康长寿。
——在心态方面,很多今人缺少古人崇尚的宁静致远。宁静包括心态的不偏不倚,致远包括由宁静而获得的健康与长寿。但时下,为发财而走极端的人数不胜数,一引就爆的现象和惨剧司空见惯,心情烦躁焦虑的人群日益庞大,亲友之间因琐事而反目成仇的、为保全自己而杀人灭口的也不鲜见……这些抛弃宁静以及心态扭曲的人,是很难致远(健康长寿)的。
这些年来,我和邻居经常互相勉励:珍惜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继续奉中庸中和为圭臬,走不偏不倚之路,做不偏不倚之事,度不偏不倚之日,以中庸中和构成的软实力来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健康。
(北京 肖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