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 郑 毅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简称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冲动任性等。除此之外,还常会有自卑感、情感和社交障碍等社会功能和情感发展方面的障碍,这些非核心症状会导致不能正常地参与社交活动、在学校里经常受挫折等问题。目前,关于ADHD的病理过程,有延迟转移模型、行为抑制/促进模型、认知能量模型、执行功能模型等几种理论模型,而ADHD的症状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由多巴胺和去甲基肾上腺素功能不良所致。
在这些模型指导下,学界近年来已将ADHD视为一种慢性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ADHD常见于学龄儿童,但有7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因此,对ADHD的核心症状以及社会功能和情感发展等非核心症状的干预需长期坚持,这对ADHD孩子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世界精神卫生联盟最新一项名为“ADHD360”的全球性研究却显示,目前仍有大约40%的ADHD患儿在治疗中没有得到顾及未来社会功能和情感发展问题的优化治疗方案。而患者家长和医生对ADHD影响存在的认知差异则直接影响了治疗结果:95%的医生认为ADHD对社会和情感发展方面有负面影响,而认为有负面影响的父母只有70%,还有5%的中国父母甚至认为ADHD对孩子的社会和情感的发展能产生正面影响。
因此,目前主张治疗时应制订全面兼顾核心及非核心症状的优化方案,不仅要解决ADHD的核心症状(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还应考虑能满足这些患儿社会功能和情感发展的需求(非核心症状)。多年来哌甲酯是主要治疗药物,目前多使用长效制剂。近年来比较推崇的还有能够持续稳定控制核心症状,同时稳定患儿情绪、改善社会功能的择思达等非中枢兴奋剂,其增加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和去甲基肾上腺素水平,而不增加伏隔核和纹状体多巴胺水平的特点,比较适合长程使用,符合ADHD慢性病控制的治疗需求。
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父母教育、儿童教育、儿童行为管理与监控等非药物治疗手段,方能取得最为满意的疗效。曾有研究对比了多种ADHD治疗方案发现,单独药物治疗有效;而单独行为矫正治疗效果有限;药物治疗与行为矫正治疗结合可谓最佳治疗方案,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用量和副作用,改善预后,促进社会功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