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 李群艳
典型病例
小小(化名)是一名孕31周零4天、出生体重仅1.66千克的早产男婴,为双胎之小,出生后就在当地医院儿科住院,第2天出现腹胀,并呕吐数次,行X线立位片检查见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气体,提示有消化道穿孔,为求进一步救治而转诊至上级医院。入院后医生检查小小腹部隆起明显,呼吸急促,当即行腹腔穿刺,抽出约200毫升气体后腹胀减轻。经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入院5小时后急诊实施了剖腹探查术。
据主刀医师介绍,术中探查见小小的胃前壁菲薄(无肌层)且全部坏死,其上有一3厘米×2厘米大小的穿孔,脾脏表面覆盖有黄色脓苔,诊断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并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行坏死胃壁切除、胃修整术,并预置胃管于胃内。修整后的残胃呈管状,仅成人小指头大小。手术后将小小放婴儿培养箱中监护治疗,禁食,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为防止残胃内积气积液而影响愈合甚至造成再次穿孔,护士每小时抽吸胃管一次,及时排空胃内容物。当小小能从肛门正常排气排便后,于手术后第9天开始用早产儿特别奶粉喂养,逐渐增加奶量。住院20天小小痊愈出院,此时,他已能自己吸吮奶汁15毫升/次,体重增加到了2千克。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在临床上较少见,是新生儿自发性胃穿孔的最常见病因,其死亡率极高,至今仍在35%~72%。由于在胚胎早期胃壁肌层发育缺陷等原因,可形成胃壁肌层缺损,从而使胃壁薄弱。当病儿出生后胃内压力增高,尤其是发生窒息和呼吸障碍而采用面罩复苏囊加压给氧时,可使胃内压迅速增高,致使肌层缺损处的胃壁变得菲薄而发生破裂。穿孔发生后,大量气体进入腹腔,使横膈抬高,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病儿出现呼吸困难及紫绀,同时由于毒素吸收,一般情况可迅速恶化,发生中毒性休克。本病例由于早期明确了诊断,及时予腹腔穿刺抽出约200毫升气体减轻腹胀,缓解呼吸困难,并尽早进行了手术,从而挽救了患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