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躺太久 险些丢性命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杨力勇 李季 24岁的李女士20多天前顺产生下一名宝宝,家人严格按照传统坐月子的观念,让她每天在家卧床,一日三餐都是坐在床上吃。其间,李女士有点咳嗽,为了防止受凉,她甚至连大小便都在床上解决。20多天,她几乎没下过床。 发病那天上午,李女士觉得快出月子了,就想下床上厕所,在卫生间时突然感觉胸闷、呼吸困难,没一会儿就昏倒在地,家人赶紧将其送到医院。经过CT检查发现,李女士的双侧肺动脉大面积栓塞,血液几乎无法正常流过,确诊为产后肺栓塞。该院呼吸内科立即着手溶栓治疗。由于李女士产后子宫还没有完全恢复,溶栓有引起大出血的风险,但为了救命,医生只能冒险溶栓,最后抢救成功。 产后肺栓塞死亡率很高,有时候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致命,像李女士这样幸运得以挽救的也很少见。专家说,血栓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血液流动速度变慢、血管壁出现损伤和血液成分发生改变。而女性在妊娠期随着宝宝成长,子宫变大,会压迫到深静脉,出现下肢血液流通不畅。另外,怀孕后随着血液中红细胞增加,凝血因子增多,孕妇的血液会变稠,加上生产后血管出现损伤,这些都是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所以,孕妇本身就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孕产妇是形成血栓的高危人群,该如何预防?专家表示,对于一般孕产妇而言,要保持适量的活动,不要绝对卧床养胎,同时要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过于肥胖。对于出现下肢浮肿的孕妇,更要增加活动,躺下时适当把脚抬高,以促进血液流动。如果起床不方便,至少也要多翻动身体,不要一直平躺。生产之后,特别是行剖宫产的产妇,要改变传统的坐月子观念,避免坐和躺太久,多喝水。如果明确是孕产期血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建议穿弹力袜,预防下肢血栓形成。孕产妇年龄过大、过于肥胖、患有心血管疾病等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这类人要特别注意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