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妊娠期间筛查先天性心脏病可为先心病救治提供机会。多数先心病患儿在出生后才被诊断,就诊时已处于严重缺氧、酸中毒、心力衰竭等状态,增加了治疗难度和手术风险。部分患儿虽然能度过婴幼儿期,但将出现不可逆转的心、肺改变,丧失根治机会。早期发现心血管畸形就可以及时给予正确治疗。胎儿超声心动的临床应用,使先心病的诊断已提前到胎儿期。
早期筛查先心病还可以避免预后不良型先心病患儿的出生,如单心室。另一方面可以保留预后良好的先心病胎儿。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80%以上的先心病可经外科手术或介入技术获得根治。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部分先天性心脏病产前已经被诊断,复杂、难治性先心病患儿出生率下降,严重先心病患儿就诊时间提前,手术时间提前至新生儿期,甚至胎儿期。然而在我国,只有10%~20%的先心病能够在产前被诊断,先心病患儿的出生率居高不下。
我国亟需建立规范化的胎儿先心病筛查、诊断方法。对于以下高危孕妇应重点筛查:一、妊娠期内有感染性疾病,如水痘、疱疹、流感、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二、异常疾病史,如糖尿病、甲亢、苯丙酮尿症等。其中糖尿病孕妇的胎儿出现先天性心脏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三、家族史,已有一个先心病孩子,再生育先心病孩子的可能性为2%~5%;如已有两个先心病孩子,再生育的风险为10%~15%;父母有先心病,其子女发病的几率为12%。四、高龄孕妇或过期妊娠。五、服药史、接触毒物或放射线史。六、怀疑胎儿心内、心外畸形或染色体异常。七、宫内发育异常,羊水过多或过少。
除了上述高危孕妇,是否还应进一步扩大适应证?实际上,全部适宜孕周的孕妇都应进行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最佳检查时间是18~26周,原则上应尽早诊断。此外,不必局限于一次筛查,对于可疑或轻度异常、心率失常或心脏增大者,可以安排二次筛查。同时,应重视产后筛查,应在出生24小时后、96小时前完成。产后筛查不能单纯依靠观察、询问、心脏听诊等常规体检手段,因其主观性太强,容易漏诊,建议使用FDA批准可应用于新生儿筛查的脉搏血氧仪。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成立
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智囊组织——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于近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库。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常设机构,委员会对中心的各项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协助落实中心各项工作职能,以使中心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下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全国性平台,并完成以下四个工作目标:一、 为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和发展提供政策和策略咨询;二、搭建国家级心血管学术平台,提高我国我国心血管病学术交流水平;三、提升与国内外心脏病学会和专业组织的交流、沟通与合作的层次和规模,推动我国心血管病防治领域的技术在基层普及;四、促进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普及和规范化诊疗技术的应用、推广。高润霖任国家心血管病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澍任秘书长。(王建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