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 龑□
9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是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还是孩子们眼中“会变魔术的医生爷爷”。
一个诊疗时用的小耳镜,都能成为他变魔术的道具:“你看好了啊,它现在在我手心里,你再看看,耳镜变没了吧?我再给变出来啊。”当魔术吸引了孩子注意力的时候,他会把耳镜递给孩子:“你玩玩这个?我玩玩你的肚子?”
这位白发苍苍、清瘦高挑的耄耋老者,现在仍坚持每周出门诊、查房,风雨无阻。
“要跟患者交那种托命的朋友”
张金哲有一套自己琢磨出来的“接诊学”,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注重与患者的平等相处。
“其实病人是很渴望跟医生交朋友的,病人都把命交给你了,能不交朋友吗?虽然现在每位大夫都有胸牌,但字那么小,哪里看得清?不告诉患者自己是谁,哪有交朋友的诚意?”张金哲说,“要跟患者交那种托命的朋友。”
为了让病人一进门就知道谁在为他看病,张老用醒目的字体在白大褂的左前胸描出5个字“外科张金哲”。每次换洗白大褂,字迹模糊了,他就用签字笔重新描一遍。
张金哲白大褂的口袋里经常鼓鼓囊囊,塞满了小纸条、小器械。每张打印好的小纸条上都是介绍小儿常见病的症状、治疗要点、注意事项等,这是给患儿家长的;小器械是为了便于随时给孩子做检查。
张老的助理贾美萍跟着张老工作了30年,帮助张老给患者准备小纸条的工作就干了25年。一开始看不上这些小纸条的贾美萍后来才明白,这样做不仅仅是告诉患儿家长如何防治疾病,也是给他们吃一颗定心丸:事先都把治疗要点打印出来了,说明这种病不罕见,回去好好休养,很快就会好起来。
记者翻了翻那些小纸条,其中一张上面写着“儿童腹痛——过敏性肠痉挛”,后面紧接着3个识别要点,比如腹痛时间多长、痛过之后是否吃玩如常等。张金哲说,他拿着这些小纸条,手把手教家长怎么识别腹痛的严重性、什么样的腹痛不危险等。
张金哲还有两个“拿手活儿”:一个是“3分钟艺术”,即在3分钟之内把病因、病理、治疗讲明白,而且要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话,不是照搬医学上的晦涩术语;另一个是“1分钟检查”,就是病人来了,在1分钟之内搞清楚大概是什么问题。他说,这两个“拿手活儿”是基本功,需要长期的临床磨练。
创立“张氏”系列手术法
在国际上,有多个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疗方法。他针对先天性巨结肠设计的环钳吻合术,由于简便安全,被称之为“张氏钳”;他发现直肠周围鞘膜及其生理功能,提出松懈此膜可以延长直肠残端,从而避免开腹手术,被国际同道称为“张氏膜”;他还创造了胆道再造手术防返流的“张氏瓣”。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展览区,至今摆放着张金哲自制的手术“老物件儿”,如50年前自制的、用来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汞柱调压灌肠器。张金哲笑着说,当年他跟医院的木匠、铁匠都特熟。
“外科是要动手的,白求恩都说了,外科医生至少是个木匠。”张金哲一边向记者介绍他的小发明一边举着手说,对于一名外科医生,手就是全部生命,不仅可以做手术,还可以发明实用的手术方法和器械。(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其实,张金哲并不喜欢“发明”这个词。“发明是要申请专利的,我所做的是推广,让更多的人受益。所以这些器械和方法均是‘版权无有,欢迎翻印’。”张老幽默地说,“那时候设备少,现在再用自制的医疗设备就是犯法了。”
张老特别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小制作”。接受采访时,双手微微颤抖的他一度被助理打断要求其休息,但他根本停不下来。他说,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小儿外科之所以举步维艰,一个重要原因是麻醉水平滞后。当时的全身麻醉主要采取吸入式麻醉,但这种方式必须要用气管插管,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不同管径的气管插管,受当时条件所限,插管严重缺乏,他就和麻醉专家谢荣合作,首创肌肉注射硫喷妥钠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的方法。这个方法推广后,小儿外科手术得以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
“如果小儿呼吸停止了,按正规抢救方法必须有喉镜等抢救设备才能进行气管插管,但抢救现场往往没有现成的设备,我就用手指压舌,将管子插入小儿的气管。遇到小儿心脏停止跳动,心脏按摩是最有效的抢救措施,但小儿特别是婴儿的心脏小,肋骨脆嫩,一般按摩手法无法奏效。如果在剑突下切一个小口,一个手指摸到心脏后,另一个手指在胸壁外,两个手指进行按摩,就非常有效。”他向记者介绍自己摸索出的临床急救的简便方法时说,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自主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至今,张金哲的家里还有个“手工作坊”。书桌前的一把扶手椅的扶手上装有小台钳,后面墙上挂满钳工、木工、电工用具。一旦在手术中遇到器械不顺手,他就要拿回家修整一番,如果没有现成的器械,就自己琢磨,边制作边改进。
“时代在发展,现在我发明的三大绝招(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已经变成三大绝迹了。”采访时,张老不无感慨地跟记者说。但是他获得的荣誉见证了他的历史:2000年,他获得英国皇家医学会小儿外科最高奖——丹尼斯·布朗金奖,这一奖项被公认为小儿外科界的“诺贝尔奖”;2010年,他获得世界小儿外科学会联合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一位在医学领域与时俱进的人
年过九旬,很多人都会选择颐养天年,但是张金哲说,他的人生没有句号,只有分号。在他的学生、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主任王焕民眼中,老师是一位在医学领域与时俱进的人——国际上小儿外科的重点转向肿瘤,老师也将他的研究重点再次调整到小儿肿瘤研究方面。就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小儿肿瘤研究高峰论坛上,张金哲还阐释了对小儿肿瘤方面的研究心得,提出了小儿恶性肿瘤治疗4级战略,即未病、已病、病深、终末4个阶段对症治疗的方法。
张金哲说,从事小儿外科工作几十年来,他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几次转变。最初,他的研究方向以急症,特别是腹部的急症为主;到上世纪60年代,他的研究课题多以解决畸形为主;后来,他开始逐步转型研究肿瘤。
他发现,我国的小儿肿瘤治疗之所以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个基础性的原因在于无患儿登记统计,诊断治疗效果评定无标准,病例虽多,技术经验难以集纳升华、形成规范。他建议成立小儿肿瘤工作组织,收集全国病例,制订治疗方案,评定效果,总结经验等。
贾美萍说,张老就像他在《院士自述》中讲的那样: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如今,年过九旬的张老每天还坚持骑5公里的自行车健身,“他的能量像一束光,借用这个光能照亮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