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儿童精神-习惯性抽动怎么办?

2018-12-11 19:24:16浏览:56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儿童精神-习惯性抽动怎么办?  崔文成  儿童精神-习惯性抽动怎么办?  在学龄期及学龄前期的儿童中,常可见到一些不自主的刻
儿童精神-习惯性抽动怎么办?  崔文成  儿童精神-习惯性抽动怎么办?  在学龄期及学龄前期的儿童中,常可见到一些不自主的刻板动作,如反复地眨眼、挤眉、做鬼脸怪相、嗤鼻、弄鼻、咬唇、舔舌、咧嘴、眦牙、点头、摇头、扭颈、伸脖、耸肩、手或臂抽动、握拳,晃腿、摇膝、动足等(简单性运动抽动),或出现如单纯反复吭、咳、哼、咯、或清嗓等(简单发声抽动),称儿童精神-习惯性抽动,也叫抽动症、或称习惯性痉挛,是一种短暂性抽动障碍。  儿童精神-习惯性抽动属儿童神经官能症常见类型之一,是儿童抽动障碍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1%~7%,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早期儿童,以男孩为多见。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为简单性运动抽动,较为局限,一般以眼、面肌抽动为多见,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波动或部位转移,可向颈部或上下肢发展;少数可出现简单发声抽动;同一患儿的抽动一般比较固定、刻板,但也可以表现为各种抽动症状的综合;部分患儿的若干抽动症状,在不同的阶段可此起彼伏。病程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既不属于癫痫,也不同于小舞蹈症,通常对病儿日常学习和适应环境无明显影响。患儿可伴有其他神经症状,如睡眠不宁、夜惊、遗尿等。  儿童精神-习惯性抽动动作是多种多样的,抽动症状频率和症状严重程度不一,其共同点为:1基本形式是一群或数群肌肉的小抽动,抽动发生时常突然、快速、刻板、重复交替出现。2孩子抽动时往往无目的性,自己不易控制,有时可勉强克制片刻,但过后又复发,但意识清楚,抽动时动作范围较小,休息、学习、活动时都可出现,但不影响原来的动作,注意力分散时抽动减少或消失,睡眠时则停止发作。3躯体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其诊断标准如下: 1.起病于童年。 2.有运动抽动(单一部位或多个部位),或发声抽动。 3.抽动能受意志克制短暂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 4.抽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发生的频度及部位可以改变。 5.抽动症状一日内出现多次,日日如此,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1年。 6.排除锥体外系神经疾病和其他原因所引起肌肉痉挛。  儿童精神-习惯性抽动可能有关的病因有下列几个方面:(1)大多由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如受惊吓、家长的责备、学习上要求过高、生活中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感情上受到忽视或偏爱、家庭中的争执等家庭生活事件、环境中的某种紧张气氛、情绪上的紧张等,抽动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患儿起初多有心理上的焦虑或紧张,继而出现习惯性抽动;也有少数是同模仿他人的动作而得。发病还与小儿的精神类型有关,属神经质、胆怯及情绪不稳定者易有这种倾向。内向、怕羞、胆小、遇事敏感、不合群的小孩,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后就容易产生这类抽动反应。(2)也有的起因于一些躯体疾病,起始往往由于局部激惹而产生抽动,如眼结膜炎或倒睫刺激引起眼部不适而频频眨眼,咽炎引起咽部不适而清嗓咯痰,也可以因衣着不适、皮肤发痒等促发,成为一种保护性或习惯性的动作,儿童由于大脑兴奋性较高,上述因素久而久之在大脑皮层形成惰性兴奋灶,易形成抽动反应而且容易固定,当局部疾病消除后,抽动症状仍继续存在,而出现习惯性抽动。(3)遗传因素 短暂性抽动障碍可有家族聚集性,病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者较为多见,故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4)器质性因素 围生期损害,如产伤、窒息等因素可能与本症有关。(5)药源性因素 某些药物如中枢神经兴奋剂、抗精神病药等,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的副反应。  儿童精神-习惯性抽动的治疗以减少患儿焦虑、紧张的情绪为主,并消除可能有关的病因,配合转移注意力、心理疗法、药物疗法、合理教养等措施。  要消除各种紧张因素,合理教养并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使孩子活泼快乐地生活是很重要的,家长、老师多作开导劝慰,亲属及周围人不宜对孩子的症状表示过分注意,以免孩子紧张不安,使病理惰性更加固定;更不应责骂或惩罚,否则抽动次数更加频繁;应避免过高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引导孩子从事正常学习、文体活动,鼓励孩子与其它孩子一起玩,以转移注意力;向孩子说明疾病的性质及可治愈性,以消除顾虑,要发挥孩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信心,逐渐控制抽动的发作;及时治疗眼部、咽部、皮肤等部位的疾病;部分儿童可以服用一些抗焦虑药。儿童精神-习惯性抽动属祖国医学“目扎”、“抽搐”范畴,病位在脑(心),与肝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肝心失调,初期多为实证,继而实中夹虚,日久则由实转虚。治疗初宜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继而平肝清热、滋阴熄风,久则滋养肝肾、条达肝气,可辨证选用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杞菊地黄汤、一贯煎等方药。  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  主任中医师   崔文成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什么是儿童抽动症?

上一篇:

治疗儿童感冒有五禁忌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