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吴 敏
在综合医院各科门诊中,医生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组病人:他们对自己身体十分关心,主诉症状特别多,但症状的描述与实际检查又不相符;他们反复就诊、反复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或正常,没有他们认定的结果;主治医师耐心的解释,合情合理的分析,患者就是不相信,反认为自己明明有症状、有病,检查不出来只是“现在医学还不发达”。这类病人被称为躯体化形式障碍病。
病例一:泌尿科有一位隐睾症的22岁患者,因自己发现一侧阴囊无睾丸就诊。手术治疗后自觉症状不见好转,反而加重,怀疑手术不彻底。2年内患者反复要求检查、治疗,先后做了7次手术。
治疗:病人辗转来到精神科就诊,但不承认自己是心理问题造成的。医生让病人进行心理测试,病人焦虑、忧郁、疑病因子分以及躯体化因子分均高。病人接受抗焦虑、抑郁治疗一个月后,症状好转。
病例二:消化内科有一位“胃病”患者,主诉食欲下降,入睡困难,头晕头痛,胃部、腹部不适。5年来先后做胃镜、肠镜检查几十次,均为阴性。患者认为,医疗仪器不够精确,自己分明不舒服,只是没查出来。
治疗:在给予小剂量消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我们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症治疗,病人症状慢慢缓解。治疗3个月后,症状消失,体重增加,病人十分满意。
其实,类似的病人还有很多,临床各科均有。这类病人在国际疾病分类以及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法中,均被划为躯体化形式障碍疾病。这类病人在门诊中常常被误诊,因为除精神科、心理科医生外,其他科医生识别能力较差,很少能对症治疗。据统计,在综合性医院中,有“躯体化形式障碍”的约占门诊病人的20%,占住院病人的30%。因此,当您反复就诊、反复检查无结果时,应去精神科就诊,进一步诊断是否患了躯体化形式障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