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他们的精神世界或被误读

2018-12-11 20:33:30浏览:79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案例回放前些日子,某电视台的一个法制栏目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电工李某因用手机向陌生号码发送短信称“今晚炸首都机场”,警方
案例回放    前些日子,某电视台的一个法制栏目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电工李某因用手机向陌生号码发送短信称“今晚炸首都机场”,警方接到报警后将其拘捕。法院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将其判处有期徒刑1年。对于肇事动机,李某解释,“我的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警方注意,帮我解决问题。”而他的问题,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跟别人说不容易相信,有人在解读我的思想,我现在想什么,被人知道了。24小时地解读、干涉、监听。”

  有记者询问法官,李某是否精神不正常。法官解释说,“其作案动机可能超乎正常人的理解,老觉得有人控制他的脑电波,但是他为了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有意识地通过发布虚假恐怖信息,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包括作案前后对手机赃物的处理,我们觉得他还是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

  专业分析    从精神病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一案件,不难发现李某的确是有一些精神病性症状的。首先,他认为有人24小时地解读、干涉、监听他的思想,感觉有人一直在旁边说话,这些都提示他存在幻听。这是一种常见的知觉障碍。另外,他认为自己现在想什么都被人知道了,这提示他存在另外一种症状:被洞悉感,或称为内心被揭露体验。这是一种思维障碍。

  而法官依据李某作案后处理了手机,认为其有自我保护意识,且法庭上回答问题思路清楚,以此判定李某有完全的责任能力,忽略了其精神异常的表现。这反映,法官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读。

  其实,精神疾病可以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方面的异常,比如出现幻觉,也可以主要表现为思维方面的异常,比如思维内容障碍(妄想等)或思维逻辑障碍,还可能是其他某些心理活动的异常,而未必是整个心理世界的所有领域全部出现异常。患者在精神疾病以外的心理活动未必一定也会受到显著影响,通常是基本完好或相对完好。

  但现实中,在面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时候,往往会有些人误读他们的精神世界。比如,有的患者家属往往只看重患者精神相对正常的那一部分,忽视患者精神上的异常,甚至否认患者存在精神疾病,致使贻误治疗时机,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而另外一些人,比如患者所在单位的人,则会过于看重患者精神异常的部分,拒绝或减少给予患者重新工作、生活的机会。患者本人也是这样,如果看重自己心理相对健康的部分,就会抱有侥幸的心理擅自减药或停药;而如果过于看重自己的疾病部分,则会陷于病人的角色,拒绝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最终丧失了回归社会的机会。

  如果精神病患者肇事,此时对其精神世界的着眼点就至关重要了。如果过于看重患者相对健康的部分,则可能会判定完全责任,而如果考虑了疾病的部分,则可能是限定责任,甚至是无责任。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本身而言,有了一个确切的着眼点,在今后的治疗与生活中何去何从,意义深远。

  由此可见,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判定,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判断。就如同计算一道多个数字相加的计算题,如果前两个数字的和计算错了,那么即使后面其他步骤的计算是正确的,总的结果也是错的。但我们不能根据结果是错误的,就推断之前所有的计算步骤都是错误的。为此,一个可靠的方法是,请精神卫生的专业人士协助判断。这也是精神疾病患者获得公正性待遇的一个保证。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管理慢性肾病 需要创新思维

上一篇:

我国过敏性鼻炎患者或超1亿 预防是最有效的治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