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小王衣着时尚,举止大方,高大帅气。他来到心理诊室,讲了一直以来让他很苦恼的一件事情:医生,我是个男人,却总是控制不住突发的购物冲动,比如说在街上随便逛逛,并不打算买东西,可是一旦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控制不住一定要买。假如当时身上没带钱,就会马上打电话让家人送来或是向身边的朋友借……反正一定要把这个物品买下来,心里才会平静下来,否则就会烦躁不安,那种感觉真的难以忍受。其实这些物品都不是自己急着要用的,有的东西买来了就搁起不用,纯粹是浪费,所以事后我很后悔。但是下次一逛街,还会忍不住这样去做……
接下来小王告诉我他的一些家庭情况。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家里人都对他非常宠爱,他想要什么,家里都会尽量满足。而且从小到大上学也很顺利,毕业后家人在一个事业单位给他找了工作。
“我一直都很困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小王问道。
我对小王的行为和由此带来的情绪困扰表达了深切的理解,告诉他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能有效控制冲动的结果,把本来愉快的、舒服的购物过程变成了一种适应不良行为,从而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痛苦。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延迟满足”来解释。
心理学家做过这么一个测试: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只能吃一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将奖励一颗,可以吃到两颗软糖。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成年后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到一颗软糖的孩子,在成年后则表现得比较急躁、固执,他们必须即刻体验满足和快乐,即使这样做会给他们带来不利的后果,否则情绪上会出现强烈的难以忍受的焦虑体验。
回顾小王的成长环境,从小到大,家人对其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用心理发展的过程来说,小王没有经历“延迟满足”这一阶段的磨炼,成年后就缺乏相应的忍耐力和自控能力,所以才会不断有这种冲动行为的发生。
听了我的话,小王若有所思:原来和我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啊!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吗?
“当然可以。”我告诉小王,其实延迟满足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认识和练习,调整和纠正这种让人苦恼的行为。譬如可以监察自己的焦虑水平。在控制购物冲动的过程中,个体会产生极度的焦虑,如果能够认识到焦虑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那么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去掌控它。也可以通过想象脱敏,即在治疗室内想象正处在购物冲动被阻止所带来的高度焦虑中,然后对全身肌肉从上到下依次放松训练,认真体会肌肉放松的感觉,反复进行,情绪亦会轻松平静下来。此外,还可以转移注意力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一个新的兴奋中心,可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不良情绪中心。这些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实际上,在经过反复多次的行为训练和认知治疗后,小王的购物冲动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其实不单单是小王,对很多人来说,学会等待,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避免因一时的冲动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延迟满足也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它增加了我们对生活的掌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从容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