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岁的方大伯肚子鼓鼓胀胀地难受了10年,辗转多家医院,做了各种检查,都无法明确病因,没料到,最后却在心理科找到了问题所在。
10年前,方大伯开始觉得腹胀难忍,特别是到了下午,肚子总是鼓得圆圆的,同时伴有气急,有时连走路都困难。渐渐地,排便次数也变得不规律,肚子里常常咕咕作响。方大伯以为自己肚子里长了肿瘤,唉声叹气。家人陪着他到医院检查,做了胃镜和肠镜,除了浅表性胃炎,没有其他异常。
因为症状没有缓解,方大伯不放心,之后又辗转多家医院求医问药,又是拍胸片,又是做核磁共振,心电图、脑电图及血生化、肿瘤指标等各类检查也都做了,尽管一一排除了肿瘤、心肺疾病、腹部脏器病变等问题,但方大伯的肚子依旧鼓鼓囊囊。前不久,方大伯又进了一家医院,要求医生开些检查单,或给自己配些药,医生看着病历本上厚厚一叠记录,建议他到心理科就诊。
方大伯半信半疑地找到了我。经过仔细的身体检查和问诊,我告诉方大伯,他的腹胀难受确实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
方大伯所患的病为低位胃肠功能紊乱,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心理因素的干扰,引起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了一些病症。这属于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病人的身体没有器质性病变,而是功能性障碍。听了我的解释,尽管还有几分困惑,但方大伯同意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方大伯接受了抗焦虑药物治疗,并配合了放松训练等综合治疗,腹胀等病症渐渐减轻。
事实上,现代社会,像方大伯这样患有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并不少。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大综合性医院的内科病人中,30%左右病人的躯体不适症状找不到可以解释的器质性疾病,其中就有一部分属于躯体形式障碍。尤其是不少白领、知识分子等常有躯体不适的表现,就是由过大的工作、生活压力转化而来的。因此,如果出现一些身体不适,通过专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并且带有明显的情绪问题,就要考虑心理疾病的可能性。通过对症治疗,才能尽早恢复健康。(通讯员 李思婧 记者 宋黎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