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平安 杨松亮 通讯员 陆继才□
“18岁的大女儿、12岁的小儿子地震时刚跨进房门,两人同时被劈头盖脸砸下来的残砖断瓦及房梁击中并掩埋,父亲发疯般地用手刨也刨不赢,唯有16岁的二女儿因为上厕所躲过一劫。”这个家庭悲剧发生在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翠屏村夏二堂社。
8月9日,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在翠屏村的医疗分队在曾勇副院长的带领下入户排查受灾群众伤情时,了解到这个家庭遭遇的不幸。“父亲沉默寡言,但精神状态和行为基本正常;母亲因为急性应激反应,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恐惧、害怕、失眠之中,水米不进,什么人劝说都没有起色。”曾勇说。
曾勇是该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他说像这位母亲的情况在灾区并不鲜见,这种情况需要心理支持。
曾勇认为,当前的灾后心理干预有几条要引起重视。一是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要双管齐下。“当时,我握着这位母亲的手,无声地给予她温暖、希望,此时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同时告诉那个幸存的孩子,要尽可能陪在妈妈身边,让她始终感受到支持和生存的意义。另外,这位母亲长时间不进食、血糖低下,我们带她到医疗点输液,还给她开了抗焦虑和抑郁的药物,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帮助她逐渐释放痛苦,走出阴霾。”
其次,全世界有400多种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但不能替代专业治疗。例如延迟性应激反应,是由应激性事件或处境引起的延迟性精神障碍,也叫创伤后应激障碍。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使病人产生深度忧伤或悲痛,精神症状出现前有潜伏期,发病一般在受刺激数周至几个月,有的半年甚至一年走不出来,极端想不开的会寻短见。这都需要科学的治疗,而不是仅给予干预。
另外,释放痛苦需要时间,心理干预要分阶段。首先要筛查出有明确指征的患者,摸清底数,然后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最终走向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