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胡德荣)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肖磊博士的指导下,博士研究生廖婧和博士后崔春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建立起两株大鼠的多能干细胞系,其成果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杂志上。该杂志发表评论说:“(该研究)所建立的这两株全新的大鼠干细胞系,将成为反向遗传学研究和制作疾病模型的极重要工具,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细胞学及动物保护。”
所谓多能干细胞,是指能适时、定点分化为各种细胞、组织、器官等的干细胞。在哺乳动物中,胚胎干细胞被认为具备最大的分化潜能,可分批次不断分化。研究中,科研人员成功地运用病毒表达转录因子,把大鼠成体细胞重编程到多能干细胞状态。从数百个形态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克隆细胞中,建立22个类似胚胎干细胞的细胞系。经过进一步筛选、鉴定,最终获得两株符合多能干细胞标准的大鼠多能干细胞(iPS)系。这些细胞系形态类似小鼠胚胎干细胞,具有跟小鼠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干细胞标记基因的表达,而且在体外和体内都具有向内、中、外3个胚层分化的能力。
据悉,自1981年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建立后,公认的胚胎干细胞系被报道的哺乳动物只有小鼠、猴和人3个物种。其他哺乳动物,包括大鼠、猪、牛、羊等,一直没有公认的胚胎干细胞系被报道。廖婧和崔春等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第一次原则性地证明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可以为这些历史上难以建立胚胎干细胞系的物种建立多能的干细胞系,而且这些多能干细胞有可能直接用于产生基因敲除动物和转基因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