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古称黄耆,是常用补气中药。据载,宋代吃黄芪粥曾风行一时,如大文豪苏东坡曾有“黄耆煮粥荐春盘”之句,说的是他39岁时谪居密州,“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所以选食黄耆粥来补养自己病后虚弱的身体。白居易在《斋居》中写道:“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赤箭即天麻)。”白居易笃信佛学,长期吃素,不时以黄芪粥、天麻汤来补身体。由此也表明,东坡、乐天都深谙“药食同源”之道理。
中医认为,黄芪性味甘、微温,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黄芪虽补,但其味平和,远不及人参之补峻猛,故黄芪粥自古就是传统的食养药粥之一。临床应用证明,服食黄芪粥,既能补虚扶正,增强体质,还对治疗或调理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水肿、心肌炎等有较好的作用,尤其对肾炎或有肾病水肿者,服黄芪粥有明显的效果。
清代医家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记载过一则黄芪粥(生黄芪120克,糯米30克,煎粥)治水肿病案。受黄芪粥能消肿的启发,现代名医岳美中采用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同样取得很好的疗效。研究发现,黄芪粥对肾阳虚(或肾气虚)之水肿最为适宜,但肾阴虚者不宜服用。肾阳虚主要表现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水肿尤以腰下肢为甚等。
由于黄芪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强心、降血糖等作用,因此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黄芪(或以黄芪为主药)常被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衰、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胃溃疡等慢性疾病,临床证明其有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