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脊柱手术后怎样防血栓

2018-12-11 21:41:27浏览:74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陈仲强王圣林   脊柱术后静脉血栓   应引起医生关注   众所周知,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陈仲强 王圣林 
 
  脊柱术后静脉血栓

  应引起医生关注

  众所周知,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而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PE)的栓子主要来源。脊柱手术后患者常卧床,肌肉缺少活动,肢体静脉的流速降低;手术创伤、出血等可以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这些均为脊柱术后DVT及PE形成的重要因素。欧美的报告显示,脊柱手术后DVT发生率可达14%,PE发生率为1.7%~2.3%,尽管低于关节置换手术后的60%和7%,但是由于其死亡率很高(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早期死亡率分别为3.8%和38.9%),仍应引起医生的足够重视。

  国人脊柱手术后的VTE发生率尚不清楚。北大三院回顾了1994~2006年的10993例脊柱手术,其中11例术后发生了症状性肺栓塞(PE),发生率约为0.1%。由于诊断方法不足、医生重视不够等因素,其发生率显然被低估了。但是,此11例中死亡5例,死亡率高达45%。可见,提高对此疾患认识和治疗水平,特别是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表明,VTE的发生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下肢静脉曲张等密切相关,创伤、肥胖等也是其诱发因素。关于脊柱手术后VTE的研究发现,颈椎手术后较腰椎手术后更易于发生肺栓塞。脊柱手术围手术期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预防非常重要。针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后可以使用弹力袜、间歇气囊压迫装置等机械性预防,并应加强术后巡视,一旦有疑似临床表现尽早开展相关检查,争取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预防性药物抗凝

  仍是有争议的话题

  脊柱手术后是否预防性药物抗凝,由于顾虑到椎管内出血造成神经压迫,目前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论。

  反对者认为脊柱手术后DVT及PE的发生率较低,预防性抗凝药物不必要,而且会增加椎管内出血的机会。韩国的Lee等2000年报告指出,接受脊柱手术的313名患者中仅有1.3%(4/313)发生了DVT,所以不必常规进行术后的预防性药物抗凝。但是考虑到VTE的高危性和高死亡率,部分研究者推荐脊柱术后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美国的Harris等报告对105名脊柱损伤的患者预防性使用LMWH,降低了DVT的发生率,却并未提高椎管内出血的发生率。

  很有趣的是,对美国的383名脊柱外科医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1%的医生使用术后预防性抗凝,21%的医生仅仅对VTE高危患者预防性抗凝,而58%的医生由于担心椎管内血肿、从不使用预防性抗凝。在中国的脊柱外科医生中,同样存在这样的分歧,目前还没有类似于关节手术后的抗凝药物使用常规。

  关于这一问题,2008年美国胸科协会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指南给出了相对权威的建议:对于不存在VTE危险因素者,不需要进行特别的预防措施;存在一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使用预防性抗凝药物(LMWH)或单纯使用机械预防(弹力袜或间歇气囊压迫装置);存在多种危险因素者,建议结合使用抗凝药物及机械预防。但是该指南也指出,由于缺乏前瞻性数据,该建议的可信级别较低。

  大块肺栓塞

  介入溶栓效果较好

  VTE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介入及外科治疗等,脊柱术后VTE的治疗并无特异性。但是,对于脊柱手术后的大块肺栓塞患者,随着经验的积累,作者目前倾向于使用介入取栓、溶栓的方法。理由如下:1.肺动脉造影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造影必须应用介入的方式安放动脉导管。2.脊柱手术后大块肺栓塞的死亡率高,发病急骤,抢救时机非常宝贵,肺动脉造影后可以即刻进行碎栓、取栓治疗,可为患者获救争得更多的机会。3.介入治疗可以通过肺动脉进行局部溶栓,溶栓效率高,同时可能会降低全身并发症。4.介入治疗的同时可以安放下腔静脉滤器。介入取栓、溶栓治疗后,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一周,再改为口服抗凝。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骨关节手术后 别忘常规抗凝

上一篇:

骨科术后防栓三忌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