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 吕厚山
骨科术后DVT并非罕见
作为一个骨科大夫,人工关节置换是我的主业,我从美国回来的22年中做了4136例膝关节置换术,近千例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实际上是治疗晚期关节完全破坏十分有效的办法。因为效果很好,做的患者非常多。但是,在做得很痛快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就是患者术后发生了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过去认为亚洲人很少出现DVT,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术后长期卧床,静脉血流缓慢,手术导致高凝状态,手术的电热或者其他刺激或止血带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患者年龄大或者肥胖等等,都可能导致DVT。而DVT除了发展成肺栓塞(PE)导致死亡以外,还会造成溃疡,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康复缓慢。
原来的观念是术后应该用止血药,对于抗凝并不理解。看到文献报道说术后会发生DVT,于是我们就进行了调查。1997~1998年5月间,我们给51名患者做了静脉造影,结果完全出乎我们意料,DVT总发生率是47.1%,其中膝关节置换术后是53.8%,髋关节置换术后是40%,近端DVT发生率为17%。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发生DVT时临床上一点症状都没有,膝关节、髋关节手术后都是如此。
常规抗凝效果很明显
后来因为出现两名患者死亡的惨痛教训,1998年我们开始使用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抗凝预防。有效性考察发现,膝关节手术后采取抗凝预防措施,DVT发生率降低到26.3%,降低率为53%;髋关节手术后采取抗凝预防措施,DVT发生率降低到11.8%,降低率为70%,总降低率为59.9%,近端DVT由原来的17%降低到2.8%。这说明,抗凝预防措施很有效。后来,我们又参加了亚洲的AIDA实验,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不过,即使用了低分子量肝素抗凝,仍然还会有肺栓塞出现。如果术后出现胸痛、气闷就应该考虑到出现了血氧降低,可能是肺栓塞。比如有名患者65岁,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第二天晚上出现憋气,神志不清,吸氧也不能缓解,抢救前他的肺动脉压力是44,抢救以后是22,这名患者抢救成功了。但也提示我们,使用现有的抗凝方法,仍然会出现血栓。
新药提高患者依从性
现在主要应用的抗凝药物是低分子量肝素,需要注射,患者回家后使用不方便;另一个是华法林,口服给药,但是起效慢,效果也不稳定,使用时个体差异大,而且跟许多食物和其他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所以需经常抽血进行监控。
作为骨科大夫,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手术上,不要让DVT把原本做得很漂亮手术给毁掉。因此,我们希望有一种可以口服的抗凝药物,不用天天打针,一天服用一次,疗效令人满意,且无需监测,无需受饮食的限制。当听说有利伐沙班这个药时,我们特别高兴,因为这个药一天服用一次,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撤效也快,另外不用监测,疗效比低分子量肝素好。于是我们在国内做了利伐沙班的临床试验。
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参与了这项试验,其中中国有325名髋关节置换患者,161名膝关节置换患者参加。从疗效上看,利伐沙班总VTE(DVT、非致死性PE和全因死亡)发生率明显比低分子肝素低,中国组的结果尤其好,仅为0.8%。出血发生率跟低分子肝素几乎一样。因此得出结论,利伐沙班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半衰期短,与其他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小,通过肝、肾双通道排泄(肝1/3,肾2/3),不受食物影响,无需监测。作为医生,我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新型抗凝药物出现。
有了好的药物,下一步希望我们能够提高认识。首先是提高医生的认识,还有大众和管理机构的认识。医生不认识就不会给患者预防用药,患者不认识就会抵触用药,管理部门不认识就不给报销。在未经预防的情况下关节置换手术DVT的发生率在40%~60%左右,在国内骨科大手术后采取VTE预防的比例不及美国,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是医生,我们做的是研究,当一个正确的结论得出来以后,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增加认识,增加依从性,最终造福患者,同时也能降低整体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