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金鑫、张秋霞)很多患者在进行痔疮手术时,都担心手术“不彻底”,一再叮嘱医生要切的“干净一些”。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李玉英主任表示,这种想法存在误区。近日,该院收治了几位痔疮手术之后肛门不适的病人,他们的症状都很相似,大都在术后1个月出现排便困难、肛门疼痛、便血等症状,原因均与手术做得“太干净”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肛门狭窄有关。
据李玉英介绍,临床上,需要手术的痔疮多为混合痔,外痔部分就是肛周的皮肤,切除过多易致肛门在排便扩张时皮肤无法拉伸,造成肛门裂开,导致排便困难、便血等症状。特别对于重度的环形混合痔,如果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易造成肛周皮肤被过多切除,易致术后肛门狭窄。对于痔疮术后导致肛门狭窄的患者,可采用肛周皮瓣移植的方法来增加肛管的皮肤面积来进行治疗。
不过,随着手术方法的改进,现在许多医院都用上了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术来治疗重度痔疮,一般能很好地保留肛管的皮肤,较大程度上减少了术后肛门狭窄的发生概率。但术后可能仍会保留一些肛周的赘皮,患者在便后擦拭时候会感觉肛周有异物。李玉英解释说,这些赘皮就像裤子松紧带的皱褶,在肛门排便需要扩张时,这些皱褶自然就会拉平从而使肛门顺利完成排便的动作,可见这些赘皮并非切得不干净,反而能起到防止肛门狭窄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