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保肛 更须重视保功能

2018-12-11 21:43:57浏览:64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在直肠癌治疗中,保肛手术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心理感受,而且大家普遍认为,保肛患者的生活质量要高于造口患者。然而,事实上,90
在直肠癌治疗中,保肛手术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心理感受,而且大家普遍认为,保肛患者的生活质量要高于造口患者。然而,事实上,90%的保肛患者在术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障碍,包括便频、大便失禁、排便困难等。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哈尔滨国际结直肠疾病高峰论坛上,专家指出——

  我国直肠癌特点为位置偏低

  我国直肠癌的特点之一是中低位直肠癌多见,约占全部直肠癌的70%。随着现代肿瘤外科的进展和综合性治疗的进步,直肠癌根治术要求一方面对肿瘤进行彻底切除,另一方面尽量保留肛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直肠癌保肛手术受到患者的欢迎和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上段直肠癌不存在不保肛的问题,中段直肠癌即肿瘤下段距肛缘>7cm者,绝大部分可以实施保肛手术,即低位吻合保肛手术。下段直肠癌若保肛需行超低位吻合保肛术,这段直肠应是外科界保肛手术的焦点。

  直肠保留的长度不能太短

  术后排便功能的重新建立需要肌肉的协调作用和完整的神经反射系统。正常的排便和控便功能取决于3个基本条件:一、肛门正常的括约肌功能。二、完整的排便反射功能。三、粪便的存储功能。

  排便反射的建立是由粪便所产生的容量和压力刺激肠管感受器,直肠容量性扩张刺激耻骨直肠肌和盆底肌肉,通过盆腔神经上传引起便意,这个反射的建立依赖肛门侧直肠肛管的长度,所以保肛手术至少要保留完整的内外括约肌、肛提肌、肛管及其支配神经。为了维持正常排便次数,应保留直肠下段3cm~4cm,保存的直肠越长,神经反射越完整,排便功能越理想。

  九成患者术后有肛门功能障碍

  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判断有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包括:一、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二、保留直肠的长度。三、吻合口平面的高低。四、周围神经损伤与否。主观指标包括:一、排便次数。二、排便随意性。三、区分气、便的能力。四、排便困难的程度。

  低位、超低位保肛手术后,9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障碍,即所谓的前切除综合征。前切除综合征是一种由便急、便频和气便失禁等一系列症状组成的综合征。少数患者也可能表现为便秘、排便困难等。目前的研究表明,前切除综合征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吻合口高度、外源性神经损伤、胃肠道重建方式及术前辅助治疗等。当然,术后排便功能的康复训练也十分重要,包括锻炼患者肠道的贮存功能,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调整饮食结构等。

  精彩观点集萃

  北京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教授顾晋:临床医生在术前应该告诉患者,超低位保肛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不比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临床医生应严格把握适应证,权衡利弊,对高风险患者应放弃保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蔡三军:我国大肠癌患者的五年成存率为32%,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57%和61%。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Ⅰ期肠癌患者的比例较低,仅为10%左右,而国外这一比例为25%。二是治疗规范性尚有差距。我国临床医生应更加重视大肠癌的Ⅰ级和Ⅱ级预防,

  积极宣传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积极参加筛查、普查的研究、推广、实施,积极处理癌前病变。

  北京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教授沈琳:结直肠癌靶向治疗可为晚期患者延长近3年的生命。对伴发肝/肺转移的患者,药物治疗无疑给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尽管药物的种类比较有限,选择上不如手术方式多样,但化疗的个体化研究依然发展迅速。肿瘤基因/分子表型不同,对靶向药物的反应亦不同,其在结肠癌化疗中同样被证实。(王建影整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饭后剧烈运动胃肠很受伤

上一篇:

骨髓瘤并发症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