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教授 胡蕴玉
传统模式 不堪沿用
污染、感染引发的骨损伤疾病已成为目前骨科疾病的新特点。多年来,我国对污染、感染性骨损伤疾病的治疗均采用传统的“两阶段”模式,即在一期清创及全身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3~6个月再行二期植骨修复。但由于创伤部位血液循环被破坏,难以达到有效抗菌浓度,而增加用药提高血药浓度又会引起全身毒副作用。因此,传统治疗模式不仅疗程长,而且致残率高,早已不堪沿用。
思路创新 独辟蹊径
要实现“两阶段”同步化效果,首先要创新研究思路,开辟新骨材料来源。我们将抗生素局部缓释技术应用于“重组合异种骨”(该课题前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发明金奖)的研发,以求植骨材料植骨前在体外就具有独特强效的抗感染功能。通过筛选,最终找到了强效、抗菌广谱而对骨生长因子无抑制作用的4种抗生素组合。随后,又用比较浸泡法、明胶包裹法等,建立了抗生素、缓释介质、骨生长因子、材料载体有机结合的技术平台。最后,进行了抗生素组合与“重组合异种骨”复合后的药性缓释浓度及抗感染作用的检测。最终获得了符合人体植骨要求的新型材料——抗感染活性骨(ARBX)。
临床应用 疗程缩短
在动物实验获得成功之后,我们在临床上尝试应用ARBX进行治疗,并收到了显著疗效。用于感染性骨损伤患者62名,治疗结果显示,感染控制率为92%,骨愈合率为88.7%,平均治疗时间为4.9个月。治疗污染性骨损伤患者64名,骨愈合率为96.9%,感染发生率仅为1.6%,平均治疗时间为3.6个月。治疗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44名,其骨愈合率为90.9%,感染率为0,平均治疗时间为4.2个月。三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与传统方法相比,缩短疗程约6个月。经12~78个月术后随访,该材料抗感染能力强,成骨活性高,骨载体诱导性好,抗生素缓释时间长,患者未出现免疫排斥、过敏等副作用。
ARBX与国内外同类材料比较,材料性能好,抗感染能力强,治疗效果显著,不失为目前骨科领域治疗污染、感染性骨损伤疾病的一种新型材料。当然,它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其用于修复多部位骨缺损病例尚少,大样本规范化治疗及感染机制的研究需深化和完善等。(吴一福 段晓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