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以上海为例,结直肠癌患者30年增加了5倍多。更严重的是,患者一旦确诊多为晚期,治疗效果往往不甚满意。
要提高结直肠癌的疗效,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那么日常生活中出现哪些症状能给我们敲响警钟呢?
排便习惯改变容易让人忽视
结直肠癌(合称大肠癌)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和腹痛,这两种症状一般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另一种症状——排便习惯改变却容易被忽视。所谓排便习惯改变是指排便规律发生了和平日不同的变化,出现腹泻、便秘、便频、腹泻便秘交替。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排便习惯的改变并非少见。如上海报告患者出现便频的达28%~50%;广州数据显示,腹泻及便频者为15%,在直肠癌患者中便秘为突出症状的高达60%。
一般来说,我国健康人的排便次数为每日1~2次,或两日1次,极少数为3日1次,粪便多成形,或为软便、硬便。偶尔有所变化,但不会长久。结直肠癌患者由于肿瘤刺激肠黏膜,导致体液渗出,液体在肠腔内积存过多,刺激肠道蠕动产生腹泻。如果肿瘤伴发炎症、坏死,或瘤体过大,都可造成肠道阻塞,延长粪便通过时间,引起便秘。
腹泻或便秘能看出病变玄机
位于腹部右半侧的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部分横结肠,肠腔较宽大,移动性也大,故这些部位发生癌症多表现为腹泻,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位于腹部左半侧的结肠,包括部分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因其肠腔不如右半侧结肠宽大,尤其乙状结肠肠腔狭小,又与直肠成锐角相连接,故一旦出现肿瘤容易阻塞肠道,多出现顽固便秘,或便意频繁,容易发生慢性进行性肠梗阻。直肠位于左下腹部,略近中线,发生肿瘤(直肠癌)时,肿瘤表面的溃疡常继发感染,刺激直肠频繁蠕动,导致便频,患者总想排便,多者每日可达十余次。排出粪便变细,并带有黏液,甚至全是黏液,量也甚少,患者常为排便不尽而感到苦恼。
排便习惯常受饮食质量及种类、多种常用药物、致病微生物感染、精神情绪乃至排便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大都是一过性的。排除了这些因素,对于那些以前并没有这些症状的人,排便习惯的改变就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