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Oddi括约肌“阀门”失常导致结石

2018-12-11 21:49:12浏览:7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在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Oddi括约肌是胆汁流动的“单向阀门”,当它的结构发生异常时,十二指肠液裹挟着细菌逆流而上进入胆囊,就
在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Oddi括约肌是胆汁流动的“单向阀门”,当它的结构发生异常时,十二指肠液裹挟着细菌逆流而上进入胆囊,就可能充当了胆色素结石的始动因子。  1887年,意大利一位名为RuggeroOddi的大学四年级医学生在其毕业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概念,被后人证实并命名为Oddi括约肌以示纪念。120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Oddi括约肌结构及功能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众多学者从大量的实验结果和临床观察中认识到Oddi括约肌结构及功能的异常与许多胆胰疾病的发生存在着密切关系。  我们从1997年开始至今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的实验及观察。最终发现Oddi括约肌功能状态在胆管胆色素结石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反流”细菌是始动因子  肠腔是人体细菌最大的积聚和增殖场所,但一般情况下,由肠腔进入门静脉血内的少量细菌和毒素会被位于肝血窦处数量众多、功能强大的Kupffer细胞等淋巴免疫细胞吞噬、处理和滤过,因而排入胆道内的胆汁是无菌的。我们通过对手术中获得的胆管色素结石及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发现胆管色素结石病人胆汁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94.2%,胆色素结石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6.7%;并且结石培养出的细菌种类与胆汁类似,凡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的病例其胆汁细菌培养也为阳性。同时我们发现胆色素结石结构内均能够发现细菌,可见细菌在胆色素结石的成因和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充当着始动因子的作用。  我们对因胆管胆色素结石病行胆道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的病人,检测胆汁中细菌、内毒素和β-葡萄糖醛酸酶的含量,定量研究肠胆反流与胆道感染的关系,发现胆管胆色素结石病人胆汁中细菌、内毒素和β-葡萄糖醛酸酶的含量明显升高。体外研究又发现内毒素可以增加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释放β-葡萄糖苷酸酶,此途径可能是细菌内毒素参与胆石发生的一个机制。  Oddi括约肌控制胆汁流向  胆胰管内压力的维持需由肝脏、胰腺分泌胆汁和胰液的分泌压力及其末端Od-di括约肌的基础压来调控。通常当Oddi括约肌有节律地舒张与收缩时,胆汁、胰液便向压力梯度低的十二指肠流出。如果Oddi括约肌结构正常,即使十二指肠压增高也不会出现肠液逆流入胆道的现象,即Oddi括约肌具有单项阀门作用。但当Oddi括约肌阀门作用消失后,肠内容物可直接逆流入胆道内。我们的研究表明肝胆汁能否顺利分泌进入胆囊或肠内,其关键由Oddi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状态来决定。  结构异常影响括约肌功能  我们用十二指肠镜观察了胆管胆色素结石病人的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的发生率,并进一步用消化道钡餐的方法将设立的对照组、胆囊息肉组、胆囊胆固醇结石组与胆管胆色素结石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81名原发性胆管胆色素结石病人中,有44名(54.3%)存在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  目前认为,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的发生与先天发育有关,继而影响Oddi括约肌的结构完整性,“单向阀门”作用减弱或消失,使十二指肠液逆行进入胆道内并引起感染。我们的研究结果恰恰证实了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与胆管胆色素结石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作为防止十二指肠液反流的Oddi括约肌,其功能状态与肠胆反流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当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不良时,便失去了对胆汁排泄所起的单向阀门作用,不能阻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胆管内,引发胆汁感染和胆汁成分析出、沉淀,最终成为结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外科教授吴硕东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女性痔疮久拖易与妇科病“联手”

上一篇:

日本研究发现大肠息肉细胞变异易致癌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