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中胆汁的胆固醇浓度过高时,胆囊壁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脂质逆转运回肝脏,从而降低胆固醇的浓度。若这个逆转运的过程出现“差错”,超浓的胆汁促进了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目前,胆囊壁脂质转运的研究还较少,但从细胞脂质转运的实验研究和小肠、动脉粥样硬化脂质转运的相关资料可知,脂质的逆转运障碍可导致脂质的沉积,并可能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 在生理状态下,胆囊壁主要吸收水和电解质,也具有吸收并逆转运脂质的功能。资料证明,当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时,胆囊壁开始大量吸收脂质,巨噬细胞吞噬大量的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堆积在胆囊壁内。 多因素影响脂质逆转运 胆固醇的逆转运主要为转运外周细胞内的胆固醇至肝细胞,外周组织细胞参与此胆固醇转运过程有3个途径:水溶扩散途径;清道夫受体BI(SR-BⅠ)介导的胆固醇逆转运途径;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介导的胆固醇主动转运途径。SR-BⅠ作为高密度脂蛋白(HDL)受体,参与胆固醇的选择性摄取,ABCA1是启动细胞内胆固醇外流,形成HDL的最初环节,在脂质的逆转运中具有调节作用。胆固醇通过血浆HDL转回肝脏参与代谢,合成胆汁酸,随胆汁排出。脂质的逆转运是调节周围组织及血浆脂质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旦由于炎症作用或细胞脂质转运调节蛋白功能下降,就可能导致周围组织的脂质沉积。 研究表明,胆囊黏膜SR-BⅠ表达下降与胆汁中胆固醇的过饱和有关,而ABCA1同家族成员ABCG5、ABCG8在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囊黏膜表达增高,影响胆囊上皮对胆固醇的吸收。还有巨噬细胞,它们对脂质转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状况反映了周围组织的脂质代谢水平。 胆囊壁参与脂质逆转运 胆囊壁处于高浓度胆固醇的环境中,具有吸收和转运脂质的功能,但目前对其吸收转运脂质的调节机制以及对胆固醇结石形成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在胆囊壁尤其黏膜侧有含脂质的泡沫细胞,表明胆囊壁的脂质转运出现障碍而有向胆囊腔排出的趋势。胆囊黏膜对脂质的吸收可改变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并且胆囊壁吸收的脂质一方面通过黏膜的分泌返回到胆汁中;另一方面,通过胆固醇的逆转运作用转运到肝脏。目前的研究显示,胆囊壁中泡沫细胞的堆积,SR-BⅠ的活性均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脂质转运的其他调控途径及胆囊壁吸收后脂质转运的去向尚无更深入的研究。 逆转运障碍对结石的影响 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无一种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胆囊壁的脂质吸收转运也促进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胆囊壁脂质的吸收转运对胆固醇结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胆囊壁的脂质吸收的减弱促进了胆汁中胆固醇的过饱和而易沉淀。二是胆囊壁脂质转运障碍导致泡沫细胞的形成,泡沫细胞有向胆囊腔排出的趋势,成为胆囊结石的核心,有成核作用。三是通过胆囊黏膜吸收的胆固醇沉积于胆囊壁肌细胞中,使胆囊壁的收缩能力减弱。胆固醇饱和指数升高、胆结石的成核与结晶、胆囊动力学紊乱等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研究胆囊壁脂质的转运可帮助人们进一步探讨胆结石的形成因素。 江西南昌市第一医院教授孙明生